山里向茶 2023-12-20 编辑: admin 290阅读 栏目:茶艺
茶道六君子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用法如下:
1.茶筒:是用来盛放茶叶的。和我们说的茶盒是一个,最为常见的君子之一了。
2.茶匙:茶匙就是升巧为了方便卫生的取茶叶的一个闹笑瞎小勺子,用来把茶叶从茶荷中拨到泡茶的用具里(壶或杯子);好象大家不讲究时候都是用手抓茶叶的。
3.茶漏:是放到壶口便于把茶从茶荷中放入壶中;这个基本没多大用,就和我们倒汽油液空到车里需要用个漏斗一样。
4.茶则:是用来盛放茶叶,展示给品茶者看的;这个不多说了,就是装茶叶的同时让大家欣赏茶叶外观的器具。
5.茶夹:是用来夹品茗杯;方便且卫生,因为一般品茗杯需要用开水消毒显示卫生的,正好用茶夹取出来,卫生也好看。
6.茶针:是一个细长的针状物体,当茶壶被茶叶堵塞是用来疏浚壶嘴;方便茶水流出。
茶道六君子也就是茶艺六用,它们分别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
茶道六君子——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道六君子——茶匙:又称“茶扒”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闹蚂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 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道六君子——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液绝埋壶外。
茶道六君子——茶则: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茶道六君子——茶夹: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道六君子——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宏哗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紫砂茶器上, 壶史名录 紫砂商城。
茶匙,是分茶的工具,避免用手直接抓取茶叶。故名思义巧者,匙就是舀取物品的工具,茶匙就是为了分茶而设计的,但是茶匙一般和茶则配合使用。如下图就是茶匙的使用方法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茶针,是一种分解普洱茶茶饼的利器。我们用手掰开茶饼,一则不卫生,二则很难分的细腻,所以用茶针就能很好的把普洱茶饼分成可以冲泡的茶叶。如下图就是茶针分普洱的过程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茶漏,是我们泡饮过程中,把茶水和茶水中的茶叶分离的工具,用法很简单,就是在茶壶和茶碗之间,过滤之用。用法简单,但是相当的孝伍薯实用。如下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茶夹,如果您认为茶夹是用来夹取茶叶的就大错特错了,茶夹是用来夹取茶碗的用具,这样一来避免茶碗烫手,二来避免手污染了茶碗。很有意思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茶则,一般和茶匙配合使用,在我们取茶时,用茶则取得茶橘漏叶,然后用茶匙缓缓分入茶壶,然后就可以冲泡了。用茶则的目的在于精准控制茶叶的量,而且可以避免茶叶被我们污染。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茶桶,是用来储存茶叶的用具。例如普洱茶,我们用茶针分解成可以冲泡的茶叶后,就完全可以放在茶桶里了,茶桶的封闭性很好,可以有效的避免灰尘和水分的浸染。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有以下区别:
首先是“茶”不同。日本茶道用的是绿茶粉(日语叫做“抹茶”);中国茶道用的茶的种类很多(红茶,绿茶,普洱茶,花茶......等)。
然后是中日的茶道的“场地”不同。日本茶道的地点是在日式建筑和房间内(日语叫做“和室”),房间内是草甸(日语叫做“榻榻米”)人们清尺前席地而坐;而中国茶道则在中式家具的茶室内,有桌子又椅子,又茶几,人们是坐在椅子上泡茶品茶的。
接下来是中日的茶道的“困手茶具”不同。具体可参考图片。
中日的茶道的“仪式”不同。这个解释起来篇幅过长,网上有映像资料可查。
最后是“品茶氛围”不同。日本的茶道更“郑重”,更有“禅意”;中国的茶道更能体现出“中国博大而悠久的历史答清和儒雅的文人气息”,比日本茶道更“悠然”“高雅”。
日本茶道与中液侍中闹山谈竖国茶文化
方式方法不同
大家应该想要欣赏一些关于茶道唯美的图片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的唯美图片,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的唯美图片
茶道的唯美图片1 茶道的唯美图片2 茶道的唯美图片3 茶道的唯美图片4 茶道与宗教的关系
一)、儒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征是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和伦理相结合为核心和基础,强调情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茶虽然给人以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时需要安详静谧的心境,清雅简朴的环境,情恰和谐的茶友,精美协调的茶具,客来敬茶,以茶留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仪。尊君、重礼、尊老爱幼,廉俭育德,和蔼春盯待人。仁义礼信是儒家的道德观念。中庸之道是濡家处世信条。唐代刘贞亮讲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尝滋味,以茶可道 ,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树礼仁。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四德就是讲发挥中庸原则,协调人际关系。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为人。这些无不与儒家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已达2000多年,历来作为我国人民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这也是儒家思想贯串于茶 文化 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并规定影响着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茶道 二)、道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老庄之道思想,强调自然,超凡脱俗,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和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欲求长生不死,变化飞升,不信天命,不信业界,以生为乐,在静观默察 中,清静无为,坐忘虚心,以素朴人性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道教戒酒戒杀生,要求静坐息心,无思无虑,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离不开茶。道教发详地在巴蜀,其形成时期,巴蜀的 饮茶 习俗已广为传开,因此茶成了成仙的灵药,西汉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荼 ,久食羽化”。南朝齐梁时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杂录》中说: “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丹丘铅激子是一位仙人。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明茶与道教关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飞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国人这种神仙观念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乐生”精神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强调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国茶道没有严谨的规范,其道理也在于此。因为自然之道乃变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法无法,有生命的无秩序。喝茶的时候忘记了茶的存在,快乐自足,泡茶不拘于规矩,品茗不拘于特定的环境。一切顺其自然,因势而异。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与淡,要求心无杂念,忘却自我和现实世界的存在,追求虚无飘渺的极乐幻境,淡泊人生,无所追求,以脱尘世苦海。这个清淡精神就是源出于道家思想的,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来源于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选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给人以一种将自身溶于秀丽山川感觉,天人合一。飘然欲仙。茶之本性清淡幽雅,这是与道家思想十分贴近的。因此道家十分爱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们平日的乐事。同时,宫观道士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而且提倡以茶待客,进而以茶作析祷、祭献、斋戒的供品。
三)、佛教思想与中国茶道
由于佛教修行,强调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禅,静坐息心,无思无虑,入半睡状态,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饮茶防打瞌睡。终使僧人饮茶成风,甚至达到“唯茶 是求”地步,由于佛教盛行,僧人“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至世人争相仿效,饮茶遂成风俗。发展至唐朝,饮茶已是“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了。可见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方面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纯和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之槐森袜要义是不借助任何东西,不追求任何东西,不被任何东西所滞累 ,在一种绝对的虚静状态中,直接进入禅的境界,专心静虑,顿悟成佛。这种思想与中国老庄之道教思想“清静无为,心如死灰”很相似。茶的本性质朴、清淡、纯和,与佛教精神有相通之处,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势必规定和影响着中国茶道精神内涵。中国茶道追求清、静、和、虚,要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这些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茶道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 思维方式 ,审美情趣,艺术 想象力 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综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故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茶道 2023-03-17 点击:8199
茶道 2023-04-19 点击:2542
茶道 2023-02-13 点击:2097
茶道 2023-03-09 点击:2017
茶道 2023-01-23 点击:1974
茶道 2023-01-15 点击:1854
茶道 2023-01-22 点击:1339
茶道 2023-01-25 点击:1075
茶道 2023-03-19 点击:1063
茶道 2023-01-19 点击:1051
发表评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