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茶经》中,陆羽精心设计了多少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2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一般劳动工作。茶艺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要讲究,不仅要好使好用,而且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所以,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二、茶具用什么成语形容?
茶具成语形容:古香古色 香: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比喻器物、陈设、艺术作品等有古雅的色彩和风味。含褒义。也叫“古色古香”。古朴典雅古朴[gǔpǔ],指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典雅,谓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也形容人富于学养,庄重不俗。泛指古代典籍。 古朴典雅:优雅不俗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茶具选材广泛,金、木、竹、陶皆可取。茶具,古代又称茗器,同其他饮、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唐代茶神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了28种茶具的名称。
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三、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器的发展推动作用
在《茶经》第四章节中,陆羽用了大量笔墨来介绍二十四种茶器,丰富了世人眼界。古人泡茶和喝茶不仅仅局限于碗,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生活用具不失为泡茶的好用具。世人将《茶经》奉为经典作品,里面所提到的茶具,后人也都做了相关尝试。
陆羽,字鸿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北天门人,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又称“茶神”。
《茶经》共3卷10节。上卷3节,主要论述了茶的起源,名称,品质,茶树的形态特征,栽培方法,茶叶的品质与土壤的关系,饮茶对人体生理保健的功能,采茶叶的用具要求,同时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另外还有介绍了制作茶饼所需要的19中工具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中卷1节,介绍了24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以及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方法。下卷6节,主要介绍了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饼茶,茶汤的调制,泡茶用水和煮茶的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以及各地饮茶风俗的起源,传播,古今有关茶的诗文,故事,并品评了各地所茶茶之优劣,将当时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等。
《茶经》是对唐代及其以前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和总结,对茶叶的生产,饮茶习惯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在很早以前,《茶经》就流传到日本地,被译成日,英,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人拜读陆羽所著《茶经》之后,对泡茶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不同器具也可以泡制出不同的茶水,随后,爱好喝茶人士发现了紫砂壶独到之处。茶叶一经紫砂壶泡制,会散发出醇厚的香味,不失为最佳泡茶器具之选。
四、茶经的内容简介
《茶经》分为分为《茶源篇》、《茶类篇》、《名茶篇》、《茶具篇》、《茶艺篇》、《茶饮篇》、《茶趣篇》和《茶风篇》八章,高度概括了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几千年的发展史。 《茶经》: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五、唐朝二十四茶具,唐朝茶具如何繁荣发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这是唐代茶圣陆羽根据 《神农本草》 提出的主张。一直以来,茶圣的观点得到了后代爱茶者和茶学研究者的认同和支持。根据现有历史资料记载分析,茶叶在唐朝以前,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种植生产和饮用的局面,主要集中在巴蜀和江南部分地区,北方饮茶人数较少,除了达官贵族外,老百姓几乎没有饮茶的习惯。
但这一情况,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盛唐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迅速从四川、陕西、河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和华南的福建、广东及广西等地,全国有8个道43州44县产茶,按照今天的地域划分,大约有13个省份普遍种植茶树。根据资料记载,唐朝(793年)茶叶总值为四百万缗,茶叶产量八十万担,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唐朝时期茶叶年产量大约4万吨,人均茶叶消费量1.76千克。由此可知,唐朝茶叶产量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老百姓饮茶之风日盛,茶叶品饮方式方法也得到了极大改变,由茗菜煮粥阶段变成煎茶为主,并形成了一整套专门泡茶器具。 今天,予言茶事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唐朝茶具的发展史。
一、茶具的雏形和起源
古人云: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说明饮茶与茶具之间的紧密关联。按照现代科学解释,茶具即为饮茶的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盏等等。古人将茶具称之为“ 茶器 ”,或者叫“ 茗器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在 《日知录》 里提出: 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 。先秦以前,茶叶主要是生嚼或者“ 茗菜煮粥 ”,还没有专门的茶具,茶叶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药用和食用方面,加工制作依靠厨房烧菜或煎药器具。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的记录,出现在西汉初年的王褒 《僮约》 中, “脍鱼炮鳖,烹茶尽具” , “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
这是全世界历史上最早关于饮茶、买茶和茶具的记载。换句话说,从秦汉时期,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开始出现。不过总体而言,在唐朝以前,专门用来饮茶的茶器并不多见,应用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数情况下,贵族阶层仍然以食器或酒器当作临时饮茶器具使用。比如说在南朝卢琳的 《四王起事》 中记载: “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 。意思是说晋惠帝回宫以后,太监用瓦罐盛茶给他喝。由此可见,在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茶具出现,皇帝喝茶都用盛菜饭的瓦罐。
另外,在唐朝以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专业茶器,也跟当时的饮茶习惯有关。东汉末年三国张揖 《广雅》 记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d之……” ,这说明三国时期,饮茶方式还比较粗放,属于羹饮的范畴,即喝茶前先用火烤热茶饼,研成细末放到瓷器或者瓦罐中,用沸水冲调,而且还要加入生姜、蒜末等调味品,调成一碗茶汤。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饮茶方式完全不是喝茶,而是餐前餐后的例汤。
但是,随着茶叶生产和饮用的普及,饮茶器具开始脱离酒器和食器的范畴,成为专门茶器。从历史节点上来看,专门茶器大规模出现的时间,应该在隋唐时期,尤其是经历盛唐的茶叶大发展大繁荣以后,茶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 “大时代” 。
二、唐朝茶具的繁荣发展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 《茶具十咏》 中,曾专门针对茶具问题进行过探讨,并且指出唐朝茶具一共有10种,分别是“ 茶坞、茶人、茶笋、茶Y、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实,从我们现代观点看,皮日休将茶叶种植、生产工匠、泡茶场所和煮茶活动都包含着在茶具内,并不十分科学。但归结到当时茶文化处于萌芽起源阶段,分类还没有细致深入,也可属于正常现象。
公元780年,一代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是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 问世,成为影响世界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在第四篇 《茶之器》 中,陆羽专门介绍了一整套饮茶器具,数量达到24种之多。具体来说,分别包括:风炉、_、炭挝、火k、、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k、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巾、具列、都篮等。 《云溪友议》 云:“ 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这时候的茶器已经摆脱酒器和食器单独存在。
为何唐朝饮茶需要如此之多的茶器呢?归根结底,这与当时茶叶加工制作方法及饮用方法有关。众所周知,唐朝茶叶加工主要采用蒸青团茶做法,根据陆羽 《茶经》 记载,茶叶主要依靠“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在饮用的时候,先将团茶放置在火炉上烤热变成赤红,然后将其斫开打碎,用碾研成细末,用罗合过罗,到处茶则确定茶叶份量,再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如此繁琐复杂的喝茶方式,必然会使用更多的器具来辅助。这就是为何唐朝茶器众多的原因。
在陆羽二十四茶器中,大部分茶具材质均为竹木制品,比如说 “夹以小青竹为之” 、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 、 “_以竹织之”、“水方以鼓尽⒒薄㈤薄㈣鞯群现薄爸窆k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 等等。这种竹木制品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制作起来相对简单,省时省力,且污染小,无异味,成本低,因此受到民间老百姓的喜爱。即使到了今天,竹木茶具,仍然是爱茶者最爱器具之一。当然,除此以外,唐代茶器的另一个重要材料来源就是陶瓷制品。唐代是我们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和青瓷成为当时最出名的瓷器,号称“ 北白南青 ”。
而饮茶风气的盛行,尤其是贵族阶层对茶器品质的要求极高,极大的刺激了瓷器的大发展大繁荣。所谓“ 美食不如美器 ”,茶具除了作为饮茶用具的实用价值外,还有更多的文化鉴赏和收藏价值。陆羽最爱越窑青瓷,他认为饮茶器具“ 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但实际上,唐朝瓷器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等,也在大量生产茶具。
另外,唐朝茶具还有一部分采用金属、陶土、石器制作,比如上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鎏金茶具,被证明是唐僖宗供奉,堪称极品。而风炉、和炭挝等器具,同样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当然,民间也会采用陶土烧制相对粗糙的茶器,用于日常生活所需。
三、从诗词中探寻唐朝茶具文化之美
唐朝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光时期,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众多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几百首经典文学诗歌作品。这其中,有很对与茶叶、茶器和饮茶相关的诗词。比如,唐代诗人陆龟蒙 《零陵总记》 中就专门提到了茶器:“ 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也不甘落后,“ 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当然,更多诗人在饮茶的时候,更加细致描写了各种茶器的用途和美好之处。
唐代诗人对茶鼎的描写最多,皮日休在和陆龟蒙唱和诗中就专门有一首诗叫 《茶鼎》 。另外,诗僧皎然在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中写到: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中也云: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根据全唐诗统计,唐朝诗人写茶鼎的诗歌不下数十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茶鼎是煎茶时最重要的工具。
其次,唐朝煎茶之前的碾茶捣碎程序,也是诗人最喜欢描写的场景之一。唐朝诗人皇甫冉在 《寻戴处士》 中说,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郑遨 《茶诗》 有云:“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根据陆羽 《茶经》 记载: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 。因此,捣茶是唐朝研磨茶饼的主要方式之一。碾茶以动衬静,以捣茶声写饮茶静思之美,即使记录茶事活动,更是诗情溢美。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饮茶器具是诗人最爱,即茶碗和茶瓯。白居易云“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刘禹锡诗云“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孟郊也说,“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因为茶碗和茶瓯是诗人品茶的主要器具,自然而然会受到重视和喜爱。唐代瓷器制品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为代表,素有“ 南青北白 ”之美誉,最受喝茶人的喜爱。所以,在诗词中,对青瓷和白瓷茶碗的描写最多。
唐诗对茶具的描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唐朝饮茶文化的盛行和茶具的兴盛发展。总而言之,唐朝茶叶生产加工的发展,刺激了茶具和茶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