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的茶叶?

山里向茶 2021-10-02 05:42 编辑:关宽 247阅读

滁州茶叶是国家级名茶。前身应为南谯贡茶。原产于南谯区皇甫山林场。宋时,皇甫山弥陀寺住持悟真大师云游南方,从川贵带回茶种,种在南北将军山山坞中。良好的自然环境培育出上好佳茗。传明朱元璋于应天府称王后品饮此茶,连称好茶,当即钦定岁贡茶叶200斤。当年悟真和尚种的茶树,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雨,尚存1000多株。现在皇甫山林场又在老树附近,开辟了新的茶园,研制出新的名茶,定名为西涧春雪和西涧雪芽。1993年双双获得省优名茶称号,同年,西涧春雪获农博会铜奖,获国家级名茶称号。该茶味香汁浓,堪为珍品。施集乡所产名茶,与其他地方的产茶相比,味香汁浓,是品茗饮茶的珍品。据《安徽茶经》介绍。早在宋朝,全椒就盛产 “南谯茶”,明代《南京户部志》载,成化三年(1467年)南京供用滁州茶叶二百斤。民国时期,滁州有“云桑名茶”。可见滁州的茶叶有较悠久的历史。建国后,在施集乡建立国营施集茶场。施集茶“香高、味浓、后劲大”,获得好评。

施集毛尖简介: 产于安徽滁州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来安花红 原名“林榆”,又名“沙果”,清代便有种植。传说由吴樘将沙果进给嘉庆皇帝品尝,皇帝见其红黄绿青五彩相映,称赞之后赐名“花红”。花红色泽鲜艳,香甜多汁,可生食,亦可泡茶解酒,泡酒喝可以止泻,在该县十多种水果中被誉为第一果。据《安徽茶经》介绍。早在宋朝,全椒就盛产 “南谯茶”,明代《南京户部志》载,成化三年(1467年)南京供用滁州茶叶二百斤。民国时期,滁州有“云桑名茶”。可见滁州的茶叶有较悠久的历史。地理环境独特,孕育优良品种。历史上南谯贡茶产于弥陀寺门前山洼坡上。弥陀寺坐落在皇甫山林场内,周围群山环抱,林竹苍翠,绿树成荫,寺旁山泉流水潺潺,百鸟啼鸣,自然风景十分优美,素有“小江南”之称。传明朱元璋于应天府称王后品饮此茶,连称好茶,当即钦定岁贡茶叶200斤。当年悟真和尚种的茶树,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雨,尚存1000多株。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茶树种植在泉溪两侧,这里,山高林茂日照短,雾雨多而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酸度适宜,排蓄水良好,...... ,十分有利于茶树光合作用的形成与积累,符合“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的条件,安农大茶树育种教授杨维时赞叹说:“皇甫山茶园自然条件甚优,本省除黄山外,可与其他名茶产地媲美。” 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促进了茶树生长。经过1979--1980两年实地观测,弥陀寺茶树生育特点明显。一是芽叶生长速度快,比施集茶场茶树早5—7天;二是新稍生长旺,比其它地方茶树芽叶长0.5—2.5厘米,且芽长于叶,叶片肥大厚实,叶质柔软,叶色深绿光润;三是茸毛多,春茶叶背披满茸毛,夏茶仍显见。这些都是优良品质的基础。 成品茶有名茶特色。制烘青,显清香,芽壮叶肥,很象猴魁;制炒青,味醇甘,显栗香,与屯绿相近;内在化学成分化验结果更是喜人,茶多酚含量,烘青33.38—36.08%,炒青35.09%,近似大叶种;氨基酸含量,烘青3.14—3.58%,炒青2.89%,也很高。这两项指标充分显示出弥陀寺茶树的自然超群品质。 研制出新的名茶,定名为西涧春雪和西涧雪芽。1993年双双获得省优名茶称号,同年,西涧春雪获农博会铜奖,获国家级名茶称号。该茶味香汁浓,堪为珍品。施集乡所产名茶,与其他地方的产茶相比,味香汁浓,是品茗饮茶的珍品。 菊茶 滁菊 我国四大名菊(滁菊、杭菊、河南菊、安徽毫菊)之一。清乾隆年间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记载:“甘菊,安徽池河皆产,入药用”,可见滁菊已有二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因产于定远池河一带,故又有“池菊”、“池茶菊”之称。光绪年间曾列为贡品,又称“贡菊”。大约1885年,一位姓范的菊农将菊花引至滁县。目前在全椒县等地广为种植。原滁县1965年的产量高达6.85万公斤。滁菊性温和,气味清香,既可入药,又可作清凉饮料。医药上为清凉镇静剂及眼科药,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建国后,在施集乡建立国营施集茶场。施集茶“香高、味浓、后劲大”,获得好评。滁州施集茶场始建于1958年,是滁州市最大的一家茶场。建场以来经过茶场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拥有二万亩茶园基地,2000吨年加工生产能力的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开发的“西涧明前珍品”、“西涧春雪”、“施集毛峰”、“普贤云雾”、“施集烘青”等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