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一个类似星巴克的新概念中国茶馆会不会有前途?

山里向茶 2023-01-18 02:42 编辑:admin 191阅读

当然有可能火,事实上现在就有不少做的不错的新式茶馆.但要做到星巴克那样,难度还是大的。核心的一点原因是,茶和咖啡的差别是很大的.

1. 口味:茶叶本身的品质要比后续的冲泡重要的多,这个权重比例要比咖啡高。

2. 流程:咖啡店的咖啡比较容易标准化,比如星巴克就是通过标准化的咖啡豆,标准化的咖啡机和一系列标准化流程,星巴克并没有咖啡师。但茶馆做不到,拿到大量的标准化的茶是不可能的,至于泡茶流程,对于普通用户,是可以标准化的,就是依赖服务员倒进开水那种,对于这种研发机器完全没有必要:对于资深专家,也是无法标准化的,要依赖各个个性化的大师。至今没发现个性化的泡茶机器有研发出来

3. 品牌:咖啡本身的品牌熟悉不强,普通用户的辨识度较差,连锁咖啡馆容易建立自己的品牌;而茶本身就有非常强势的品牌,茶馆比较难有自己品牌,容易沦为纯场所

4. 定价:茶本身的特性是根据茶叶品质,一个品种多层定价。而这样的定价不符合一般用户的习惯,因为难以鉴别。而咖啡馆都是一个品种唯一价。

5. 供应链:咖啡店开到一定规模,可以垄断供应链,控制种植基地,一种咖啡豆不同的调配,可以有不同的味道(星巴克就从云南大量采购咖啡豆);但茶本身不行,茶的调配空间很小,基本都是靠茶叶的原味,即使你大到控制一个著名茶场地,也没有意义,因为必须给顾客所有茶的选择性(你不能说你的连锁茶馆只卖你自己基地的碧螺春吧)

6. 对于国内大众用户的享用门槛:你有了烘焙好的咖啡豆,要喝一杯咖啡,程序也是很繁琐的,需要器械和时间,咖啡店的咖啡机和咖啡师不是个人可以拥有的;但你有好茶叶的话,要泡一杯茶非常容易,几乎就是水壶、杯子和几秒钟,茶馆的服务人员不会比你泡的更好喝对于一般的用户,茶馆相对个人无优势,对日产生活的渗透率一定不如咖啡店。当然,对资深专家来说,即使同样的茶叶,据说也可以有很多变化,泡茶方法变化多端。这一点我们用户不了解,我们对茶的鉴别力有限。对于资深专家,你要的玩法,又回到无法实现标准化的问题。就和中医比西医一样,你可以描述出泡茶师的神奇,但无法量化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茶馆只在某些地方小范围连锁,做大的不多。

另外,有些茶馆,掺杂了大量的餐饮概念,可以吃各种零食小吃。这种其实一样难,因为餐饮本身也是非常难连锁的。有几家,各店挂的名字一样,其实都是加盟的,而且内部装修都等不一样,很多三四线城市都有,这种不算是真的星巴克式的标准化连锁

可能的方向:“要做连锁茶馆,个人觉得应该还是针对年轻客户群体,横向扩展,突破陈规,做创新的茶品,可以进入花茶、奶茶等领域,做标准化材料和标准化自动生产器械。”

我觉得,很有可能会火,还可能火到国外去,毕竟中国的文化对外国人太有吸引力了。

说点认真的

事现在有很多不错的新茶馆,但是和星巴克相比,还是有些困难的。

最主要的就是茶和咖啡的区别很大。茶本身味道和水的比例非常重要,难度比咖啡要高。

过程

星巴克咖啡用的都是标准的咖啡豆,标准化咖啡机和一系列标准化过程。但茶馆不能这样做,没法做出标准的茶,泡茶的过程,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以标准化,取决于服务员注入沸水的温度

品牌

咖啡本身的品牌大家都很熟悉,说起咖啡,就是星巴克。而茶本身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品牌,就是茶本身,但茶馆很难有自己的品牌,很容易被简化

定价

茶本身的特点是基于茶的品质,多层次的定价。这种定价不符合通用用户的习惯,因为很难识别。而星巴克的咖啡定价是一致的。

对于国内用户来说,自己做咖啡,你需要有烤咖啡豆的机器,喝一杯咖啡,手续很繁琐,需要设备和时间,咖啡机和咖啡豆不是个人可以拥有的;但是你有茶,很容易泡一杯茶,几乎是一个水壶,杯子,几秒钟,你就可以有一杯茶,那你还去茶馆做什么,茶馆个人没有优势。当然,对于资深专家来说,即使是同样的茶也有很多变化,而泡茶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不知道,我们对茶的喜好是有限的。

总的来说,如果可以做出文化,那茶馆是可以有的

来回忆一下你刚开始去星巴克的经历吧:

今天下定决心奢侈一次带妹子走进这家『高大上』的咖啡馆,要好好享受一下。

嗯,action。

坐下准备点单,哎卧槽,怎么没有服务员拿菜单?什么,要自己去吧台点?

点完了强装淡定的坐下来。

“先生您的卡布奇诺好了到吧台取一下谢谢”。

这么高端的地方连服务员都没有还要自己去取?!

坐下开始跟妹子聊天,不时用余光看看周围。

那俩人啥都没点怎么也坐在那聊天,脸皮真厚!

卧槽那个人要了杯免费白开水也在蹭网。

哎不对,好像服务员在吧台忙的死去活来的,她怎么知道我点没点东西?带着疑惑离开…

再次路过星巴克:

感觉星巴克装修的好高大上,上次带妹子来没仔细看,想再进去好好看看。

哎!怎么那边还有一个门。

嗯,我就假装路过,从这个门进去那个门出,真聪明。

于是再入星巴克,路过商品墙:

发现一个杯子好像也不贵,买一个吧…

杯子都买了,再喝杯咖啡吧,好像还有杯折…

星粉+1达成。。

所以去过了星巴克之后,遇到以下情形你第一个会想到哪里?

1.逛街累了需要找个地方休息。

2.跟朋友约见面等人。

3.跟朋友找个地方坐下来聊聊天。

4.朋友圈好久没发照片了

5.不想一个人呆在家,需要找个地方坐一下看书、工作。

6.非正式的商务会谈。

7.找个地方充电,临时有事找wifi。

8.找在星巴克认识的伙伴聊天。

你真是为了喝那杯三四十块的糖水的吗?

那么星巴克怎么就让你产生了这种冲动?

1.便利

(1)地点便利:几乎所有的星巴克都开在商场、写字楼的一层。

(2)菜单简单:基础饮品只有不到30款,除了一个特例(芒果西番莲果茶星冰乐),每款的名字控制在7个字以内。而且是没喝过咖啡的人也能叫上名字的,比如拿铁、卡布奇诺。食品更是没菜单,直接看着糕点柜点。

有心的人不妨去对比一下某动物咖啡馆,菜单带来的压抑感和陌生感扑面而来。

或是某大西洋咖啡,名字稀奇古怪还有二锅头?

你当是做阅读理解,谁有工夫琢磨你那是啥玩意?

(3)统一:点单流程、用语、价格全部统一。

至少全国的星巴克。点单流程统一,有一套特殊的“专门术语”,无论机场还是商圈全国同价。

是为了降低学习成本。

当你去一个陌生地方,你可以对进入星巴克后的一切流程和得到的服务、饮料抱有固定期望。

所以星巴克是一个让你有归属感的消费场所。

2.无压力

(1)没有服务员,没有菜单,去吧台点单,wifi没密码。

(听朋友说美国的星巴克wifi有密码,厕所也要输密码,必须消费,求证真伪。)

(2)不送餐:你以为星巴克配不起一个端饮料的伙伴?

伙伴很闲的时候也不会给你送。

这是星巴克最核心的竞争力:把除了吧台以外的所有空间让给顾客。

星巴克的内部标准是绝对不能打扰顾客。

所以是真正的空间、心理上的空间而不仅是物理上的:

除了收拾垃圾伙伴不出吧台,有很多座位是通过装修刻意避开吧台视线的。

不少店的商品墙都在吧台视线之外,业绩和伙伴工资没关系。

灯光晦暗、吧台繁忙。

你点不点单、点了多钱的东西伙伴看不着也懒得管。

一开始说到几乎所有的星巴克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入口。你可以不消费而很自然的把星巴克当普通商场的走廊从中穿梭,所以可以只坐下等人而不点单,甚至要杯白开水。

而且不需要脸皮多厚,星巴克自己的伙伴都不知道坐在那里充电蹭网的客人点没点单,还是点了喝完了?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闲着蛋疼去知道的,因为服务完全终止于你拿走自己的饮料那一刻。

相比于门口站着门迎,服务生目光如炬,像监视器一样做固定周期转动,随时准备冲过来为你做点什么的咖啡馆你愿意去哪个?

这样造成的效果就是:在寸土寸金的商场,有一些装修考究的『休息区』。有舒服的沙发,有办公讨论的大桌子。有空调有Wi-Fi有充电插孔,光线舒服还有爵士乐,旁边刚好有一个卖糖水饮料的小贩。那么,顺便去买杯糖水是不是很自然的事呢。

(3)公共座位:

星巴克里的座位基本上都是『公共座位』,不存在传统餐馆里一客一桌那种设计。

长条桌、长排沙发都是可以坐N人的。

双人的小桌子都摆放得很密集。

四人的沙发组,空间也宽到已经有人坐下时你坐在他旁边不会感到尴尬。

所以有人抱怨星巴克私密性太差。

其实设计时怎么可能不考虑正常说话的音量多大,周围的人能不能听到?

来咖啡馆就不是图清静的。清静的咖啡馆都倒闭了。

这个设计、这个距离就是让你一定可以听到旁边人的聊天内容

一方面你装的逼有观众,

另一方面搭讪不突兀。

3.安全

星巴克对质量的要求是我见过最高的。

所有物料、食品、杯子都有效期。过了效期一律报废。

卖不完的糕点晚上直接进垃圾桶,有监控。

定期有第三方QA检查。

为什么星巴克这么厉害?能考虑到这么多细节?

其实很可能只是歪打正着。这一套并不是为中国专门设计,而是全世界都是如此。

星巴克在欧洲、澳洲发展并不顺利,甚至可谓失败。

唯独在日本、韩国、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东亚国家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

这些国家太缺少一个不受消费歧视、不被服务员打扰的真正的『第三空间』了。

最后,消费,从来都不是理性的。

顾客细微的心理感受决定了消费选择。

不是拉个模型算一下市场回报率。

咖啡品质、茶的需求量都不是主要矛盾。

你能营造这些东西,满足上述需求。只要不卖白开水,都不会差。

去卖真正的茶?

君不见多少精品咖啡馆强行装逼、惨淡收场。

认真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