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茶馆为什么不像过去那样流行了呢?

山里向茶 2023-02-13 04:28 编辑:admin 294阅读

首先,时间和背景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有了改变,看的角度就不同了,导致作者写本文时的想法和现在的读者不同,读者不能理解作者,也就体会不到此文的妙处。其次,现在很多人比起这种文学书籍,更在乎的是如何找一份好工作,如何赚钱,如何过得更好,而真正热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那些阅读文学类书籍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老师要求才看的。所以不像过去那样流行了。以上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老舍笔下的茶馆之所以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大概总结起来,应该是生活习惯原因导致的。

其实在老舍的那个时代,茶馆已经开始式微了。总体来说,北京的茶馆,在晚清的时候就已经有颓势,民国时候就更差。

首先先要确认的,是清代北京的茶馆是什么样的。有入说,茶馆不就是喝茶的地方么?其实这种理解太简单了。简单说来,清代北京的茶馆有几个用途:

1、所谓喝茶谈天,消磨时间。

2、日常简餐(晚清之前,北京城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明确的日常餐馆,所以都是去酒馆或茶馆吃饭,高级了才是饭庄什么的)。

3、棋社、诗社等所谓各种民间组织。

4、日常职业介绍中心。(所谓“攒儿上”)

5、听曲艺的(所谓书茶馆之类)。

正因为这样,那时候茶馆也有很多分类,比如说3和4,一般都要去清茶馆,5就是书茶馆,而2呢,则去大茶馆或茶酒馆都行。所以说,那时候北京城里上茶馆去,有很多原因,并不是都是去喝茶的,单纯以为上茶馆的都是闲得无聊的,其实比较片面。

其次说发展。到了清晚期,首先发生的一个问题就是简餐这一类的功能开始削弱,因为晚清二荤铺什么的,所谓的便民的餐馆就出现了,大家选择更多了,去茶馆吃饭的也就少了。到了民国,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变动以及文化的变化。比如说北京城最红火的所谓饭庄,就是在这个时期走进颓势的。

因为饭庄大致类似今天的大型会所,必须要有相当的排场才会大量使用,清代北京城的重要性远高于民国,或者说民国的北京城不再一唯一化,所以这些高级的地方都逐步式微,也或者说选择性更多了。

另外一方面,是社会阶级的变化。曾经北京城里有一部分有闲阶级,以旗人居多。众所周知的,有相当一部分旗入鄙夷商贾,又仗着有挑上了钱粮或者有家底,所谓有闲有钱,茶馆才能相对繁荣。这些旧阶级在民国多数没落,而新阶级,经常讲求新派,喝个咖啡,跳个舞,跟茶馆就不对派了,茶馆的生意自然不行。

大体来说,北京最后的一批茶馆应该都是以书茶馆为多,主要以曲艺招揽客户。

最后就是新社会。从各个角度而言,有闲有钱的阶级都在一个阶段内不再存在,所以茶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几年有所复兴,也是社会情况变化的一个体现。成都还有满多茶馆的,有时候都是一杯最便宜的菊花点上,就开始打麻将,茶水续到无色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得散了。

过去饮料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喝茶的人很多。大家谈事情或者出门见个面就去茶馆,喝喝茶。现在一个是喝茶的人没以前那么多了,一个就是大家的社交方式变得多样化,在网上聊天就行。所以茶馆就少了。

时代不一样了,流行的元素不一样。你别说老舍了,你就是80后,你要想写点东西流行在当下,都难。

因为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社会状态,又是北京市这种政治文化中心,城市中存在有各个阶层的人员,比如遗老遗少,城市贫民,洋人买办,流氓恶霸等,都汇聚到茶馆这一场合,这是剧本故事冲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