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叶加工工艺程序的原则
洗茶通常一次就够了。洗三次容易使后续冲泡滋味不足,最好的滋味就在头两泡。
洗茶的目的:洗茶”除了将茶叶“洗干净”,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还且可诱发茶香、散发茶味。
洗茶的具体方法:第一次冲泡黑茶,要用3秒钟快速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不仅滤去了茶叶的杂质,而且使泡出的茶汤更香醇。
黑茶是后发酵茶,在储存中仍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自然的陈化,也具有存放的优势。
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冲泡时也要用100℃的沸水。为了保持茶叶的芳香,泡茶最好选用金属离子含量低的“软水”,如纯净水和高品质的矿泉水。
后续冲泡时间逐泡加长。普洱茶一般用专业的茶具来泡,紫砂壶、盖碗杯都可以,投放量一般是绿茶的2倍。
喝黑茶的最佳时间:冬天饮用最为合适,冬天寒气重,是阳气闭藏的季节。熟普洱可以生热暖胃。另外,普洱茶还具有一定的控制体重的作用,用低热量的普洱茶,代替日常的甜饮料,可以控制热量摄入。
2. 茶叶加工工艺流程图PPT
最简单的ppt怎么做呢?
只需要三步,一杯茶的功夫完成ppt制作!
先来看一页案例吧 ⬇️
看这页ppt,一样望去,文本拥挤,就是一片乱麻麻的,瞬间心情就不好了……
首先把文本间距调整
1.行间距和字间距
调整字间距,可以使文字之间更有呼吸感,视觉舒适。
在这里,调整行间距为1.2磅,字间距为稀疏。
看下效果吧⬇️
是不是看着舒服多了,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
现在文本看着舒服了,可重点信息还是不够明了。
下面将文本信息分段处理。
2.文本分级
将文本分级,可以更好的让观众看懂自己所讲的内容。
将文本信息按内容分开,是不是看着更轻松点了呢?
这样还不够清晰,我们还可以再清晰一点,让观众一眼就能知道我们要说的是什么?
3.重点突出
对,就是重点突出!
怎么突出呢?
我上面已经将文本分好类了,是不是应该给每段加上小标题呢?⬇️
怎么样,是不是只看小标题就知道我们的汇报内容了。清晰明了。
在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突出重点。
大标题突出和文本突出。
文本内容层级更清晰了!
如果觉得页面空的话,随手加上几个圆圈。
一页ppt就做出来了
从开始到结束,我都是在文本上做文章。
其实,只要把文字内容分开来,做好分类,清晰明了,然后排列整齐,这份ppt就会很好看!
语文课文全是字,为什么好看呢?
就是这个道理!
关注
@吾若辰PPT
,学习更多ppt技巧,等你来撩~3. 茶叶的加工工艺流程
预祝楼主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茶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你买进茶青自己包装生产,和普通茶厂一样,要办理的证件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代码机构证;商标注册复印件;卫生许可证;行业生产许可证(QS认证);近期茶叶检验报告(茶叶需要送样检验),还有些地方就要有专用地理标志产品许可证
4. 茶叶 工序
炒茶主要的三道工序是:
第一道是“杀青”,锅的温度最高(开三千瓦的电炉),历时最长(约15分钟),这道工序将鲜嫩青叶60%的水分炒去;
第二道是磨光,炒制时用手掌轻压轻磨,历时5分钟;
第三道是造型,也是5分钟左右;回炉,就是将一些枝叶特别大而未完全炒干的茶叶,在这道工序中彻底解决,约两分钟。
5.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1 农产品基本信息描述 茶叶 GB/T 38208-2019
2 茶叶分类 GB/T 30766-2014
3 茶叶化学分类方法 GB/T 35825-2018
4 茶叶生产技术规范 GB/Z 26576-2011
5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3776-2018
6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14487-2017
7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B/T 18797-2012
8 乌龙茶 第9部分:白芽奇兰 GB/T 30357.9-2020
9 台式乌龙茶 GB/T 39563-2020
10 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 39562-2020
11 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 35863-2018
12 乌龙茶 第7部分:佛手 GB/T 30357.7-2017
13 乌龙茶 第6部分:单丛 GB/T 30357.6-2017
14 乌龙茶 第3部分:黄金桂 GB/T 30357.3-2015
15 乌龙茶 第4部分:水仙 GB/T 30357.4-2015
16 乌龙茶 第5部分:肉桂 GB/T 30357.5-2015
17 乌龙茶 第2部分:铁观音 GB/T 30357.2-2013
18 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 30357.1-2013
19 茉莉花茶 GB/T 22292-2017
20 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 34779-2017
21 红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 35810-2018
22 红茶 第1部分:红碎茶 GB/T 13738.1-2017
23 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 GB/T 13738.2-2017
24 红茶 第3部分:小种红茶 GB/T 13738.3-2012
25 白茶 GB/T 22291-2017
26 白茶加工技术规范 GB/T 32743-2016
27 紧压白茶 GB/T 31751-2015
28 地理标志产品 政和白茶 GB/T 22109-2008
29 地理标志产品 安吉白茶 GB/T 20354-2006
30 绿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 14456.1-2017
31 绿茶 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 GB/T 14456.2-2018
32 绿茶 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 GB/T 14456.3-2016
33 绿茶 第4部分:珠茶 GB/T
6. 茶叶加工工艺程序的原则是什么
白茶的制作工艺第一步:摊青 所谓摊青就是指把采集回来的安吉白茶新鲜的嫩叶摊开在地上,让嫩叶的质地发软,芽叶舒展,摊至嫩叶的水分散发出来,并且有一阵清香感透出来就可以收起来进行下一步的制作。
白茶的制作工艺第二步:杀青 杀青这一步对于制作安吉白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即是通过高温来对嫩叶的组织进行破坏,让嫩叶里所含特迅速转化。这一步一定要掌握好茶叶的温度和温度,而杀青的原则就是一定要高温,且要先高后低,多抛少闷,嫩叶要老杀,老叶要嫩杀。白茶的制作工艺第三步:理条 杀青后,就可以慢慢提高速度,先慢后快,这样茶叶的温度也会慢慢升高,而锅里的湿度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慢慢减低,等看到茶叶变细小且成挺直状,就可以出锅摊凉。白茶的制作工艺第四步:初烘 等茶叶摊凉后就可以用履带式或者是五斗式的烘干机对茶叶再进行烘干。白茶的制作工艺第五步:摊凉回潮 不要以为进行了初烘的茶叶就可以用了哦,其实还需要把初烘过的茶叶摊到软匾处,大家这个时候会发现茶叶又再变软了,这是就是因为让水份重新回来茶叶内部。白茶的制作工艺第六步:复烘 通过摊凉再次有了水份的茶叶要进行第二次的烘干,要采用微型的烘干机或者是名茶烘焙机进行烘干,如此名扬江南的安吉白茶就制作成功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轻采轻放,以免茶中变碎。7. 茶叶生产工艺流程
目前,六堡茶按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有的茶友也会把它们称为“农家茶”和“厂家茶”)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两种工艺的六堡茶,在购买的时候又应该如何选择呢?(内容有点长,望爱茶爱学习的你耐心读完)
1.从历史中看工艺的发展
首先,我想带大家先来回顾一下历史,看看为何如今市场上会出现两种工艺的六堡茶。
大家都知道,六堡茶历史悠久,但在过去,关于其制作工艺的文字记载却十分稀少,如今我们也只能从一些老制茶人的口中,或者从相关学者的研究资料中梳理出六堡茶工艺的发展历程。纵观历史,我认为六堡茶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阶段一:清中期 ~ 20世纪50年代(关键词:堆闷、炊蒸压篓)
在清朝中期,大量的华人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漂洋过海迁徙到南洋。因为当地气候炎热多湿,具有祛湿功效的六堡茶在南洋开始盛行。这个商机被敏锐的本地和广东商人察觉,他们很快便开始进入六堡镇设庄收茶,然后把茶叶沿着水路(茶船古道)运往穗港澳等地,经过重新包装后销往南洋。
在过去,六堡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都是按照旧法相沿,经过杀青和烘干后,便售于茶行或者茶贩。但随着六堡茶出口量的扩大,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开始有了发展。
▲茶船古道线路图
首先,因为当时生产力有限,茶农每天会有一部分的茶叶来不及当天制完,只能把它们揉捻后堆放在一起,等第二天再处理。很快,大家发现,经过一夜堆闷的茶叶,苦涩味大大减轻,滋味变醇厚,口感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于是茶农便把“堆闷”加入到了六堡茶的制作工序中。
此外,为了节省茶叶长途运输空间,减少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的压碎损耗,茶商们决定把茶叶炊蒸变软,然后压入竹箩。想不到这么一个偶然的操作,让六堡茶的口感变得更醇和。因此,后来大家把“炊蒸压箩”也作为了制作六堡茶的一道特有的工序,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一时期,六堡茶的工艺逐步发展为:杀青、揉捻、堆闷、复揉、烘干、炊蒸压箩晾置、晾干。这基本上就是如今我们所称的“传统工艺”。
阶段二:20世纪50年代(关键词:焗堆工艺、入窖陈化)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并在梧州的角嘴路设立茶叶精制工厂(即后来的梧州茶厂),负责六堡茶的加工生产。
大量的六堡毛茶被运送到茶厂,经过统一的加工生产后,再运到穗港澳转运出口。这个时期的六堡茶工艺,在沿用过去做法的基础上,茶厂对蒸茶的工具进行了改进、对茶叶筛分与除杂的工艺也进行了完善。
此外,因受到过去“堆闷”和“炊蒸压箩”的启发,在最后的炊蒸压箩之前,再增加了一道“焗堆”的工艺。所谓“焗堆”,就是把经过炊蒸的茶叶堆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让茶坯在湿热作用下进行发酵,改善滋味和汤色。
同时,因茶厂坐落在珠山脚下,那里的防空洞自然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存放茶叶的地方。茶叶被蒸压入箩后,都会放到防空洞里晾置陈化。久而久之,大家发现,防空洞优良的温湿度和微生物环境更有利于六堡茶的陈化,经过入窖的六堡茶,有着独特的风味。因此,“入窖陈化”成为了制作六堡茶的一道重要工序。
在这一时期,六堡茶的工艺逐步发展为:杀青、揉捻、堆闷、复揉、烘干、除杂、筛选、初蒸、焗堆、复蒸、压箩、晾置、入窖陈化。
▲梧州茶厂的茶窖
阶段三:20世纪60 ~ 90年代(关键词:冷发酵、渥堆工艺、成形)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香港茶商反馈当时工艺生产出来的六堡茶汤色不够红浓明亮,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于是,在当时中国茶叶出口公司广西省支公司的领导下,组织技术力量对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改进发酵工艺,尝试以“加水”冷发酵的渥堆方式取代原有的“焗堆”热发酵。
1958年,试产现代冷水渥堆工艺的六堡茶获得成功,同年开始部分量产,直至1965年开始全面采用。至此,“加水”的冷发酵工艺与原“焗堆”的热发酵工艺共同成为了六堡茶精制加工的两大分支,六堡茶的“现代工艺”开始成形。
▲早期照片,渥堆车间里工人们正对茶堆洒水进行发酵(麦朝枢摄)
阶段四:二十世纪末 ~ 至今(关键词:成熟稳定、标准化、创新)
2000年前后,普洱茶的兴起带动了国内的黑茶热,六堡茶在国内的销量开始逐步增大,为了提高六堡茶的产能,稳定茶叶的品质,各家茶企在各自生产设备和流程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完善,但整体的制作工艺跟上述第三阶段基本保持一致,相对而言,生产技术要比以前更加成熟。
同时,因为国内市场需求呈多样化,除了现代工艺的六堡茶,用过去旧时候工艺制作的六堡茶也有不少追捧者。于是,两种工艺的六堡茶在市场上并存,共同丰富着六堡茶这一品类,满足着国内广大六堡茶爱好者的需求。
后来,相关部门为了规范和统一整个六堡茶行业,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十多项六堡茶标准。这意味着,六堡茶制作工艺进入了成熟与稳定发展的阶段。
现代工艺:
传统工艺:采用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筛选、拼配或不拼配、汽蒸或不汽蒸、压制成型或不压制成型、陈化或不陈化,不经渥堆发酵的工艺。
2.如何正确看待两种工艺?
从上面的历史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六堡茶的工艺是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现代工艺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两种工艺一脉相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们分别代表着六堡茶制作工艺的历史与现状。
在最近十多年,六堡茶在国内的销量日益增大,为了满足更广泛的人群需要,茶企们也开始在制作工艺上做出了很多创新,开发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的六堡茶新品类。所以,我们要用“变”的思维去看待六堡茶工艺的发展。
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现代;
今天的现代,是明天的传统!
3.两种工艺该如何选择?
食物都分寒、凉、温、热的属性,六堡茶因两种工艺上的差别,会表现出不同的茶性,饮用六堡茶必须与个人体质特征相搭配,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传统工艺六堡茶因为只经过“堆闷”,而没有经过渥堆发酵,所以发酵程度较轻,茶性凉,饮用后能起到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所以适合热性体质的茶友。但经过长期陈化或者选用“焗泡”的方式,其茶性可以转温。
现代工艺六堡茶发酵程度相对要高一些,茶性温,饮用后有温中、补虚、祛寒的作用,适合寒性体质的茶友。
除此以外,大家还可以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茶性的六堡茶。
随着六堡茶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相信它的制作工艺还会有不断的发展。六堡茶微刊将会为大家讲述更多关于六堡茶工艺的知识,请大家保持关注。
8. 茶叶工艺流程
手工茶制作需要至少一天的时间,经过多道手续,才能完成制茶的工艺。
用于做高档名优茶的鲜叶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为主,采摘时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叶、红紫叶、虫伤叶。
新茶采摘回来后,需将其摊开放在篾晒垫上,中途均匀翻动3到4次。周长树介绍,要自然萎凋6到8个小时,使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9. 茶叶加工工艺程序的原则包括
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果味茶、保健茶以及各种代用茶不在发证范围。
茶叶的申证单元为1个。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产品品种,即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1类或几类;茶叶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茶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
10. 茶叶的加工工艺六种
半发酵工艺在制茶中被广泛采用,这种工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降低茶叶的刺激性,增加茶叶的甜度和香度,包括黄茶,青茶和白茶。
一、黄茶
黄茶属发酵程度达到85%的半发酵茶。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叶色会变黄,于是按这种工艺生产出了新的品类——黄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茶的工艺特点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工艺,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黄芽茶之极品是湖南洞庭君山银针,其次是安徽霍山黄芽,亦属黄芽茶的珍品。
二、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是发酵程度10%-70%之间的半发醇茶。现在大部分的乌龙茶发酵程度都在20%左右,台湾的包种茶是10%,洞顶乌龙在25%,铁观音在50-60%之间,大红袍、凤凰单丛是70%。青茶原料要等到顶芽充分发育展开时开始采摘,鲜叶先经晒青和摇青,促使其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用高温杀青,破坏酶活性,然后进行揉捻做形、干燥提香。青茶的代表茶有大红袍、武夷岩茶、闽北水仙、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凤凰单丛、台湾包种、洞顶乌龙、东方美人等等。高端青茶会有一定的韵味,长期受到市场追捧。近些年来,以越陈越香著称的普洱茶异军突起后,对青茶的销量、价格构成挑战,于是市场开始出现后发酵老青茶,但由于工艺和茶种做后发酵茶的适制性不好,所以,其品质未得到广泛认可。
三、白茶
白茶是发酵程度5%-10%半发酵茶。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主要产区在福建,云南,江西等地。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白茶采摘后,经过萎凋、杀青、再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在这个工序里,白茶完成了轻度发酵。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有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的特点。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由于人们采摘的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近些年来,云南的月光白以及福建的老白茶是市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