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吉林首富牛子厚,究竟有多牛?

山里向茶 2022-06-14 13:11 编辑:崔洋 216阅读

船厂牛家是清朝时期的一大豪族,他们与当时的山西亢家、沈阳郎家、河北刘家齐名,被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家”。牛家在清朝末年走向了巅峰,而时任家主的第四代传人牛子厚,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人”。

(牛子厚旧照)

那么,牛子厚到底有多牛?在清朝初年,牛家还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家族。甚至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牛家人不得不四散逃荒。为了日后方便相认,牛家人砸碎了家里仅有的一口铁锅,家中几兄弟各拿一块,以此作为日后相逢的凭证。

等来到吉林后,牛子厚的祖辈牛金玉先是种地、开垦菜园,后来又进入东部山区挖人参、淘砂金。为了谋生,牛金玉经历了无数磨难,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据民间的说法,牛金玉在山区挖到了一块“狗头金”,约有一斤多重。将这块金子变卖之后,牛金玉终于有了创业的资本。

乾隆年间,牛金玉办起了一个兼营油盐烟麻的大车店。当时松花江上舟船络绎不绝,牛家店铺的生意兴隆,事业也开始慢慢做大。嘉庆二年,牛金玉正式将店铺定名为“源升庆”,牛家由此开始建立起他们的商业帝国。

牛金玉死后,牛家产业在牛升云和牛化麟的经营下,规模越做越大。在1881年牛化麟病逝后,牛家在吉林已经有了二十多家“升”字号产业,而这一偌大的家业却被传到了仅有15岁的牛子厚身上。

牛子厚在上位之后,并不插手“源升庆”总店和各个分店的经营管理。他以自己独到精明的眼光,大力开拓了绫罗绸缎、金银玉器、粮米、木匠铺、点心铺、金融钱庄等众多行业。

牛子厚的生意策略非常具有超前意识,他投钱给各个店铺,却只是作为财东身份,基本不插手管理。相应地,他举贤用能,让专门人才各司其职。

(被赈济的灾民,图取其意)

这一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到了后来,牛家的产业几乎涵盖了居民和官绅的所有生活需求。到1907年,在吉林商会20位会董的选举中,有6位都来自牛家的商铺中。甚至按照当时吉林20万人口来算,几乎平均每20个家庭中,至少就有一人在牛家“升”字号企业中上班。

不仅如此,除了在吉林独霸一方外,牛家的“升”字企业还遍布全东北地区,当时的各种商号共计达到300多家。“升”字企业俨然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超级大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牛子厚的商业手段。

除了商业才华突出之后,牛子厚“乐善好施大善人”的形象,也是他声名远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其父牛化麟时代开始,牛家就常常接济当地的贫民。牛子厚继承家业后,直接在吉林开设了“粥棚”,无偿地向穷苦人施予粥饭。后来他又创办了“三皇会”,专门作为当地盲人的聚会场所。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众多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牛子厚派人在北京城外设立了一个粥场,无偿地向百姓们提供粥饭,“牛善人”的名号自此响彻北方地区。光绪帝和徐世昌,都曾先后向他颁发过“乐善好施”的牌匾。

牛子厚平日里有众多的业余爱好,摄影、园艺、算卦,他均有所涉猎。但他最大的爱好,还得数戏曲。

(光绪旧照)

牛子厚的母亲特别喜欢看戏,但吉林身处边陲之地,通常没有大的戏班来演出。为了帮助母亲看戏,牛子厚在1901年通过京剧艺人叶春善,请到了北京“四喜班”来吉林演出。在接触过程中,牛子厚对诚恳的叶春善十分欣赏。他请求叶春善开办一个京剧科班,由牛家出资支持,未来可以在吉林和北京两地来回演出。

叶春善思考良久不敢答应,唯恐辜负了牛子厚。不过在牛子厚的多次请求下,叶春善最终还在1904年招收了第一批弟子。

牛子厚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牛喜贵、牛连贵、牛成贵。他在儿子名字中各取一字,正式将这个科班取名为“喜连成科班”,后又改名为“富连成科班”。

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好的技艺,牛子厚又聘请了萧长华、苏雨卿、唐宗成等京剧名师分科执教,科班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1904年到1944年这段时间里,这个科班共培养了700多名京剧演员。像后来誉满全国的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人,都是这个科班的成员。

牛子厚一生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说他不牛,那谁牛呢?。

(参考资料:《牛子厚传奇》)

1943年春天有一场丧事,惊动了北平和距北平千里之遥的吉林。

逝者牛子厚虽为一介布衣,吉林人,客居京城,享年77岁。

吊唁仪式隆重而盛大,尤为引入关注的,是京城梨园界名流云集,灵前的拜祭虔敬而肃穆。

归葬吉林时,从京城护灵而来的,有喜连成科班教师王连平、段富环,以及京剧名角叶盛章、叶盛兰。

吉林火车站月台上,迎灵的人跪了一地,亲朋好友自不必说,令人惊诧的却是一群穷苦百姓和衣衫褴褛的乞丐,叩拜之后,他们抢上前去,抬起了灵柩。

逝者就是清末民初吉林首富牛子厚。

牛子厚的家族是“中国北方四大家”之一,与当时富甲一方的山西亢家、沈阳郎家、河北刘家齐名。

他的祖籍在山西太原,康熙年间,牛家后逃荒到东北,在吉林城经营生意。嘉庆年间,牛家已经成为吉林商界的大家。

1881年,牛子厚接手牛家产业,此后,牛家商业不断发展,牛子厚成为知名巨商。

他出生在被明清两朝称为“船厂”的吉林市,他的家被称为“船厂牛家”。

1796年,大清乾隆皇帝以不越先祖在位时限为孝道,让位给自己的第十五个儿子。从此,嘉庆开朝,直至道光年间,中国东北的“吉林乌拉”作为皇帝心中的重要城塞,已经从康熙到乾隆经营了上百年。

清朝末年,还不到50岁的牛家掌门人牛化麟病故。其子牛秉坤执掌“升”字号家业,而这时候的牛秉坤只有15岁,小小少年成了牛家的“大东家”,这个牛秉坤就是牛子厚。

公元1866年,在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出生的同一年,牛子厚在中国东北的吉林市呱呱坠地。

字子厚开启了牛家风云跌宕的第四代出生于东北的牛子厚,接受的是祖上创业之艰、守业之要的训诫。从牛金玉开始的牛家三代人,在大东北的土地上淋风沐雨,到了牛子厚,已经很难看出山西人的模样,而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了。

那么这个牛子厚,究竟有多牛呢?咱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牛子厚的传奇故事。

其一、牛子厚居然是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的创始人,培养了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和表演艺术家,他曾经花2万余两白银,从苏州购置两套戏箱。被称为“船厂牛家”,堂号开始时叫“五云堂”,是根据宋人诗:“五色云车架六龙”起的,到牛子厚时改叫牛百顺堂。名列“中国北方四大家”之一的牛子厚,居然是京剧迷。

曾几何时,这位尊贵的少东家还整天沉浸于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客串鼓乐班的吹鼓手跑跑红白场子。

与此同时,这个牛宅大院的少爷,还时常混迹于三教九流之中,自在自得,票戏、算卦、睡花子房,多么自由而自在的日子呀!

他喜欢京剧和音乐,所以就自己出钱办戏班。

有时自己还在戏班中拉胡弦、打小锣,戏班为什么叫喜联成呢?喜是他长子的名子,联是次子的名字,成是三子的名字。

在创建戏班的时候,他的商号就已经十分兴隆了。但是因为他喜爱京剧事业,又看到后生中没有杰出的人才,这时恰好又遇到叶先生叶先生不斜视,话不多言,牛子厚更觉得叶春善是个靠得住之人,便向他和盘托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他想在北京组织一个戏班,这样他到北京去就有戏可看。

而这时叶春善也有自己的想法,而这想法也是很多同门师兄弟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办个戏班,收些儿童,特别是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学点戏,将来可以立业养家,用他们的话说,是替祖师爷传道。

于是,叶春善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牛子厚,两人可谓一拍即合。

不久,牛子厚正式委托叶春善着手成立科班,并表示一旦科班建成,社内事务均由叶春善一个人掌管。

他俩谈话投机,又是亲戚,于是便共同开创京剧事业。这样,他让长子经营商号,自己则经常来往于北京、吉林之间。

他曾经聘请了萧长华、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等京剧名师分科执教。后来,由于“喜连成”科班办得有成效,牛子厚又为该班派专人管理财务,增添了服装道具,又增聘了13位京剧名家做教师。

牛子厚从北京接来原“四喜班”、“小荣椿社”,以及部分梆子演员来吉林“康乐”茶园演出,与该班演员兼后台管事叶春善等筹划创办京剧科班。

牛子厚做东,叶春善为管事,1900年,牛子厚随“四喜班”回京。第二年,由叶春善从孤儿院选出六名徒弟。牛子厚出银二百八十两,在魏染胡同32号的牛宅,办起京剧科班喜连升。

这年年末,又招收十几名学生,正式聘请宋起山、苏雨卿,唐宗成等任救。牛子厚又出银千两,租一座宅院及宣武门外,前铁场房屋20间,增收学生30名,聘请萧长华任教。

1908年,光绪、慈禧两起国丧期间,北京不能演戏,科班的学生到吉林康乐茶园演出,牛子厚除承担师生百余人的食用医药等费用外,还花两万余两白银从苏州购置两套戏箱。

梅兰芳就是在吉林演出了两年以后,十七岁时,路过天津唱红的。

北京”万荣祥”银号的东家、京剧票友沈玉昆多次托人向牛子厚说情,牛子厚同意其入股。

1916年,喜连成更名“富连成”,后来,北京因军阀混战,张勋复辟,市井萧条、戏班衰落 牛子厚认为国家不能久乱,科班仍有前途。

其实,牛子厚最大的成就是创办了“喜连成”京剧科班,培养了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和表演艺术家,为中国京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说这个京剧科班,师资雄厚,科目齐全,历时40载,培养出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近800名学生,桃李遍及全国。

其二、牛子厚曾经获得“乐善好施”匾额。此匾额由太后懿旨,皇帝御书,无疑是最高的赞誉,几代人传承了一百多年的家风,凝聚于这块牌匾的四个字据说,牛家又“夏舍单,一到秋冬舍稀饭”的祖训。

那设置在牛宅大门前的粥棚,接济了无数的穷苦百姓。时至今日,仍然有吉林人讲述其祖上曾喝过牛家粥棚的粥。

牛子厚地父亲牛化麟,为牛家的商业帝国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正当牛家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却猝然离世,将年仅十六岁的牛子厚推上了牛家掌门人的位置。

其父牛化麟,老实厚道,待人处事,不善言谈,愿做好事。捐巨资资助公益事业。

对于贫民,往往“夏施单舍衣,冬设场赈粥”,让贫民愁眉而来,欢声而去。

事实上,牛子厚的慈善事业,可以说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他在吉林市开设“粥棚”,无偿向穷苦人施舍稀粥;捐款修建了“凌云寺”;创办了盲人聚会之所;对无亲无故的贫寒人,慷慨相助。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为了解救嗷嗷待哺的市民,他曾在前门外设一粥场,施舍粥饭。

因为他施舍行善,市民多有赞誉,“牛善人”之称远近闻名。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分别向牛家颁发“乐善好施”的匾额。

其三、牛子厚就这么牛,他事实上已经摆脱繁琐的经营管理活动,可以有时间思考比较长远的战略问题。传说,清朝廷一次就向牛家借款70万两白银。吉林市平均每20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在牛子厚的“升”字号企业就业牛子厚11岁出家,13岁还俗。到牛子厚接手家业时,牛家的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由于所属各企业层层均有得力的经理和管理人员,牛家人只作财东,并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所以牛家的“升”字号企业仍在扩充和发展。

牛家的经营范围,除油盐烟麻等杂货外,还有高级百货,如绫罗绸缎,各种布匹,狐貉貂裘,山珍海味等。

与此同时,也有金银买卖及器皿,首饰的打制加工,中药材,瓷器,陶器,砖瓦,粮米,木匠铺,点心铺,鞭炮铺等。

最后发展到金融业,开当铺、钱庄。

此外,牛家居然还开养猪场、养鸡场,还自家设场打鱼。

可见,牛家的经营范围,凡居民生活所需、官绅享乐所用的物品,几乎无所不涉。

除在吉林城开设众多企业外,还在吉林附近的集镇如乌拉街、桦皮厂、岔路口、大绥河等地开有油坊、烧锅等。

在哈尔滨、长春、四平、沈阳、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山海关、唐山、天津、太原、济南等都有牛家的生意,还把分支机构开到北京等地。

以长春为例,据资料记载:牛子厚在长春城内开设的“公升合”钱庄,资本额官帖300万吊;“顺升合”钱庄,资本额官帖240万吊。

在哈尔滨开有“振升恒”、“义升公”、“东升久”钱庄。

清末民初,吉林市平均每20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在牛子厚的“升”字号企业就业过去,吉林商务总会选举会长,以及会董共20位,其中,在牛家的“升”字号企业中就有赵熙曦等6人当选为会董,占会董总席位的三分之一。

这时,牛子厚的大儿子牛翰章,已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留学归来,官场活动多由他儿子出面。在吉林商务总会选举中,他当选为副会长。

由此,可反映牛家“升”字号企业,在吉林商界实力是非常雄厚的。

牛家企业在增多,经营在扩展,牛家雇佣的“伙计”也在增多,究竟有多少人现未查到统计资料。

但当时常说,“源升庆”大掌柜孙毓堂真有本事,能管2 000多人!按当时的吉林市有2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20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在“升”字号企业就业。

这应该是较保守的估算。到牛子厚时,牛家因经商富足已历三世。牛家资本雄厚,“升”字号企业有多年的经商经验,也积累了商业信誉,有一套比较完备的专业队伍。

总之,牛家的商业规模、经营范围、富裕程度都是罕见的。当时社会传说,牛家人去北京,不用喝别人家的水,因各处都有牛家的“买卖”。还传说,清朝廷一次就向牛家借款70万两白银。

经营商业是牛子厚的主业。他是众多“升”字号企业的财东、老板,但直接的经营活动和具体的管理都不需要他参与,对牛家所有商业的具体负责,则是“源升庆”大掌柜。

“源升庆”的第三任掌柜的是孙毓堂,他居然执掌柜事30余年,握有牛家全部买卖的实权。

每年年终全国各地的分号的掌柜,都得到吉林“源升庆”来报帐。每3年为一帐期,届时,各地掌柜携带账目来吉林分别向各自的总号报帐,然后再汇总到“源升庆”总号。

这些活动一般都由大掌柜的孙毓堂来主持。

像“恒升庆”、“宝升堂”、“庆升厚”那样的大买卖,虽然有他们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但他们的大掌柜的,也要受孙毓堂的领导。

牛子厚作为财东,经营商业所作的主要工作是:搜集行情,掌握和决定“升”字号企业的建立与撤闭,决定各企业经理的委派,以及他们“身股”是否增加。

牛子厚就这么牛,他事实上已经摆脱繁琐的经营管理活动,可以有时间思考比较长远的战略问题。

其四、牛子厚有喜欢机械,摆弄枪械的爱好,所以就投了资,还当了一段时间的“提调”,时间不长,就把股份送人在牛子厚的经商历程中,他曾经投资修械司。

经清朝“钦差”吴大,创办的吉林机器局,曾经被入侵的帝俄军队毁坏,后来又改为军械专局,附设修械司,修理枪炮,生产子弹,为此还招募商股。

因牛子厚有喜欢机械,摆弄枪械的爱好,所以就投了资,还当了一段时间的“提调”,时间不长,就把股份送人了。

后来,投资金融,开办钱庄,就成为富商巨贾们几乎一致的投资选择,牛家也不例外。

比如吉林市的“源升庆钱柜”、在北京的“源升庆灶房”、长春的“公升合”、“顺升合”钱庄都是以经营银钱为主业。

后来,牛子厚逐渐将经营大权移交给他的大儿子牛翰章,他自己“退居二线”。

面对企业经营日趋困难,牛翰章和“源升庆”大掌柜孙毓堂更热衷于商业投机,铤而走险,以求捞一把,扭转被动局面。

但每每事与愿违,赔了钱就只好关闭几个企业,卖掉几家商号来兑现。开始,家大业大,未引起重视,久而久之,积重难返,走向没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牛子厚的三个儿子分家,家人各散东西。

综上所述,牛子厚只作财东,并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因此他可以思考经营的战略问题,也有时间搞慈善、创科班、甚至于搞过军火生产,在清末民初,他确实是很牛的大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