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诺山的茶
云南古六大茶山分别确定为:易武(曼撒)、倚邦、攸乐、莽枝、蛮砖和革登。由于这六大茶山都位于澜沧江以内,而人们习惯上将江内之地称之为江北,所以这六大茶山又被称为江北六大茶山,一山一味,六大茶山茶叶制作的普洱茶口味特点也各不相同。
1.倚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明清两朝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政治、军事和普洱茶集散中心;明清两代普洱茶六大古茶山通往普洱府所属的思茅厅的要津,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茶叶特点:芽叶叶小,条索黑亮短细、花蜜香、汤色黄绿、香甜,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细腻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山野气韵好,叶底柔软黄绿,杯底留香。倚邦茶在云南茶中,属小家碧玉型。
2.易武(曼撒)古茶山
易武古(曼撒)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易武(曼撒)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
茶叶特点:
涩显化的快,微苦,生津强烈,回甘持久,滋味饱满,花果香,厚度稍微欠缺,持续性稳定,九泡后微微出汗,闷泡不涩,甜度很好。
香气花蜜香,汤色橙黄明亮,入口甜,微涩,秒化,滋味饱满,汤感柔顺,舌面生津,回甘持久。滋味稳定,杯盖淡淡的木头清香。
3.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时就有茶园万亩。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现今保存的较好的一座茶山。
茶叶特点:
条索松紧适度。色泽墨绿显毫,芽头肥壮,汤色金黄透亮。香气沉稳,馥郁、持久,茶香溶于水,汤含香。香气从原始清凉变成菌香,冷香又回到花香并带有甜味。
茶汤入口滋味饱满、顺畅、香甜中带有淡淡苦底,涩弱苦淡,回味带甜,口腔舒适愉悦,回甘韵长,有森林感茶汤尾水顺畅温和许多,舌面已没有刺激感,正常时间浸泡已无苦底涩感,冰糖甜感强。
4.革登古茶山
革登茶山,古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委会辖区,东与易武、曼腊乡接壤,南与勐仑镇相连,西与景洪市勐养镇、基诺山乡交界。
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革登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从地名便知,革登有布朗族居住过。
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面积虽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
茶叶特点:
干茶花果香中还带有甜香,非常清新怡人,具有山野花韵,香气高扬。
汤色清黄通透,汤水柔和,水路超细腻,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汤感饱满滑顺。香溶于茶汤中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下去,齿颊留香,喉韵深,甘韵持久,舌面和上颚有薄荷凉,整个茶给人感觉非常柔甜犹如冰糖薄荷水,茶气很强,耐泡。
5.莽枝古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境内,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具体的位置位于蛮砖茶山南面,与革登茶山相连。莽枝古茶山留下来的古茶园,分布于安乐村委会行政管辖之下的各个寨子,主要集中在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地。其中,古茶园最为集中的寨子就是秧林村。
茶叶特点:
外形匀整洁净,条索完整,开汤后汤色明黄透亮。
入口苦轻涩稍重,但化的非常快,滋味丰富,茶汤层次感强,韵味悠长,回甘生津迅猛,沉稳的花蜜香沉于汤水中,饮完后满口留香,茶汤的滑度、厚度和饱满度都不错,茶气足,耐泡。
6.攸乐古茶山
六大古茶山中唯一一个不在勐腊县的,在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族还保留着很古老的饮茶方法,如凉拌茶和火烧茶;历史上攸乐古茶山是重要的茶产地,但并没有制作饼茶、砖茶、沱茶的记录,也不像其他茶山一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茶叶特点:晒青毛茶为棕红色,叶质较硬,条索分明,苦涩味轻,清香扑鼻,回味甘甜而悠长,各种维生素含量高。
2. 基诺山的茶价格
古六大茶山 -- 地埋位置及概况说明:1、攸乐茶山 2、蛮砖茶山 3、漫撒茶山 4、莽枝茶山 5、倚邦茶山 6、革登茶山 云南省是世界是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普洱茶的故乡,古今中外负有盛名,普洱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小故乡,据西双版纳傣族贝叶经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西西双版纳就有茶树栽培,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还生长着八百年年前人工栽培的古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之用普洱,已自唐时,”西藩:就是指西藏地区的兄弟民族,普茶就是说普洱茶,可见自唐代就有普洱茶了。 清朝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写道:普洱茶出自云南的普洱府,产于悠东山、革登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普洱茶是以地名作茶的专用名词,一直沿用至今。易武是普洱茶的原产地。 六大古茶山在香港、韩国、台湾、广东、深圳等地有很高的知名度,六大古茶山包括悠乐茶山、倚邦茶山、漫撒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它们都在易武的周围,古茶山的野茶树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其营养成份是任何一种矮化茶树和新培植茶树都无法相比,野生大茶树生长环境自然、特殊,全世界罕见,其原料主要用来加工普洱茶,因此易武的普洱茶内质极其特别,在文革期间,许多陈年普洱茶在大火中毁灭,目前存在世上的正品野生普洱茶少之又少。 古时,易武的普洱茶主要用来进贡,又有瑞贡天朝、正山贡茶之称,历史上“茶马古道”就是以易武为中心经思茅达到普洱府,最后在交易,所以还有人称普洱茶为易武茶。古六大茶山 -- 革登茶山 《普洱府志》载:“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常采茶时,先具酒醴祖祭于此。”由此可知革登茶山早就闻名。 革登茶山位于孔明山下,紧靠攸乐茶山,傍依鸡怪山,历史上年产茶500担之多。茶属大叶种型,因茶芽粗肚,满披银茸,民间种之为“大白茶”。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八角树寨有株茶王树,光春茶就能收干茶一担。革登茶山过去的新校都有20多厘米的盆大了。祭祀古茶树的碑石到是随处可见,足以证明茶农封古茶王树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告诫后人古茶树确需保护。解放前革登茶山已荒芜,茶农人走寨远,解放后逐渐恢愎发展,现年生茶万担以上。 古六大茶山 --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蛮砖茶山南面,和革登茶山相聊,与孔明山遥遥相望。传说是诸葛亮埋铜锣之地,故名。从象明乡越架布河,过大石房,穿秧林寨就到了莽枝茶山。莽枝茶山面积范围不大,但茶叶质量较好、味美。明、清时期茶山与旺,茶叶年产达万担之多。从立在茶山的碑石刻文中可以看出常年茶山与旺发达景象。该碑立于乾隆十一年冬(元1746年)。由于多种原因,莽枝茶山在解放前夕,已经荒芜,几百户人家的勐芝大寨已成为原始密林,遗存的部分茶农后代,已搬迁到茶山后的秧林寨,封茶山的历史漠然知晓。原始密林中还可看到一块块面积大小不一的茶林,以及从多的交杂在一起的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树。一座葬于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3年)的茶商墓孤寂地守候在茶山。茶山由于多年无人管理,有的茶树长得几丈高,仍然茶花怒放,青枝绿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曾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茶山乡民开始封茶山进行管理,茶叶产量逐步提高,每年出售给国家青毛茶2万多公斤 古六大茶山 --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的高山区。倚邦茶,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甘正,回甜爽口。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家云集,极为热闹。产品适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极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20担之多。 清朝为了加强封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约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部份马道上石板的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可惜表现茶山繁荤景象的建筑于解放前毁于火灾,如今仅有碎瓦断壁残存。今日倚邦茶山,除茶叶生产得到恢愎和发展外,西双版纳州政府又规划发展一个万亩级香料基地。这样,倚邦茶山将茶叶、香料比翼齐飞,前程无量。古六大茶山 -- 漫撒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以东,紧接老挝边境。慢撒茶山属大叶种茶,条索肥硕,条子宽大,结实,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之美,是普洱茶中个头最大的。 清乾隆年间是其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清咸丰壬子年(公元 1852 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茶山各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闻名,畅销国内外,慢撒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茶农种茶制茶经验丰富,但到十委世纪,慢撒茶山,稍有衰落,而易武茶山则日起兴旺,光茶号就有十几家,因此,清朝前期中期史书列六大茶山时,只列“慢撒”后某些书籍又列为“易武”。由此使人产生了误解,认为易武和慢撒是两座茶山,实际上并不是,只是证明了两座茶山的兴衰,易武和慢撒都是泛指六大古茶山的茶,不是独立的两座茶山。是但在当地茶农细细区分,易武茶山和慢撒茶山却有不同的,慢撒茶山的茶叶稍微肥大一些,味也稍甜。 古六大茶山 -- 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位于野象山旁,磨者河畔,历史上年产茶万担以上,大都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茶农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万担之多。今天的茶农商品意识强,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在蛮砖村公所支书权存安带领下安排生产蛮砖贡茶,茶味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1994年,州、县政府确定在蛮砖茶山新建万亩大茶园,在云南省茶叶科研所专家的指道下,万亩新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飘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古六大茶山 --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 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毅人放火,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壤。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拨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3. 基诺山的茶厂的茶怎么样
推荐昆明+西双版纳。
昆明四季如春,冬季是观赏红嘴鸥的最佳时间,可以去翠湖和滇池看可爱的红嘴鸥;可以去参观昆明著名的学校:西南联大和陆军讲武堂;可以去逛逛昆明老街和南屏步行街。
西双版纳的冬季是旅游的旺季,可以去原始森林公园看孔雀飞舞;可以去中科院热带植物园观赏种类繁多的热带植物;可以去参观傣王的后花园、拜祭总佛寺;可以去傣族村寨了解民族风情;可以去南糯山探访千年茶王、品尝古树茶;可以去中缅打洛口岸望过门 ;可以去告庄西双景品尝傣族美食、选购特色商品。
推荐行程:
第一天,抵达昆明,游览翠湖公园、昆明老街;前往景洪。
第二天,游览原始森林公园、曼听公园、总佛寺、告庄西双景。
第三天,游览中科院热带植物园、雨林谷。
第四天,游览曼丢、基诺山茶厂、基诺山寨。
第五天,游览南糯山;前往勐海。
第六天,游览勐景来、打洛口岸;返回昆明。
第七天,游览滇池、西南联大遗址、文化巷、陆军讲武堂、南屏步行街;返回。
4. 基诺山的茶厂
基诺山茶厂的茶值得购买。
茶厂的茶叶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茶厂本着品质至上,保证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了产量。
茶厂拥有着一套独特的检验标准,远销海内外,是寻亲访友的最好选择。
5. 基诺山的茶厂的茶能买吗
高品质的普洱茶自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是要买到性价比高,品质又好的普洱茶,就需要我们更加的用心去挑选了。那么,买普洱茶怎么选择?下面我们就从普洱茶的几个品质特点方面看看怎么选购普洱茶:
闻其味:清
不论普洱茶品的生熟、新旧、好坏、形状、价钱,第一先要闻茶。普洱茶在陈化发酵后,一定会有陈年老味,但不应该有霉味产生,有霉味代表陈放空间受潮或过于潮湿,不通风所致。所谓陈而不霉,陈年的老味会在泡茶时随热气散去,而霉味是因茶质变坏,由内到外受潮而普洱熟茶发霉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上好普洱,其味必清。
观其位:雅
雅,在这里具体指存放环境空气纯正、卫生。普洱存放在干净、通风、无异味的环境中,不宜刺激、偏激的光照和气味空间。无日光直射,阴凉通风,远离污染,不宜与香皂、沉香、蚊香、樟脑等气味强烈的物品放置在一起。储藏的陶罐应该通风,闲暇时常翻动翻动。如果是陈年老茶老到古董级别,通风就不必了。陈放位置“不雅”的普洱,购买时也需要多加小心。
鉴其气:正
普洱茶会呼吸,吸纳力超强,会把存放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气息一同融化进入茶气,从而改变了她本身的气质。优秀的普洱茶,如同生命力旺盛、强劲的人,既能保持自身的本质滋味特征,又容易对环境作出积极反应从而吸纳各种异质气息,但其香气最终必须“无邪”。根据冲出来的茶气,可以判断普洱茶的陈化环境,推测普洱茶的氧化时间。气味不纯的普洱,最好避免入口。
推荐一款不错的普洱茶——龙象庄园的真味
龙象庄园自2009年起,引导西双版纳边寨农民用生态方式种植、加工茶叶和其他农产品,由龙象负责收购、销售。现在,有了自己的古茶园、森林、农庄和江边的客栈。
“老茶”是发酵的“真味”,而“真味”是未经修饰的“老茶”。“真味”二字,由著名国画大家杨彦友情题写。甄选09~12年攸乐山荒山古树茶菁拼配而成,经3~5年陈化,茶饼松紧适度,条索棕黑细长,茶毫明显。 开汤后蜜香浓郁,汤色橙黄清透。入口甘甜顺滑,全无苦味,稍有涩感,生津明显。由于是经过陈化的古树茶,即便是冷茶,入口仍有浓郁香甜感。抿上一小口,从舌尖到喉底,香、甜、涩化而回甘层叠而来,口感妙不可言,堪称攸乐真味。
产区介绍:
基诺山古称攸乐,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曾是云南古六大茶山之首。云南古代第一部风物特产百科全书《滇海虞衡志》中说:“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府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 民国年间张肖梅编《云南经济》:“大山茶以倚邦、易武、曼撒、架布、曼专、莽芝、革登、曼松、攸乐等处最著,而以攸乐为中心”。
早在顺治、康熙年间,攸乐茶已进贡皇室,1729年,清政府在攸乐设同知府,管理六大茶山事务,攸乐茶因品质上乘而被列为贡茶,“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攸乐贡茶史直至光绪三十年,后因历经战乱人祸,以攸乐为首的澜沧江以北古六大茶山日渐衰败,南糯等江南茶山逐渐兴盛。
除了进贡和国内销售,攸乐山的茶至少在道光年间已销到印度和欧洲,英国人克拉克在1886年所写《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已写到,东印度公司在大吉岭和加尔各答均有中国茶叶代办处管理倚邦和攸乐产的茶。
攸乐山茶的特征:条索黑亮,新茶苦涩味较重,但存放几年后,苦涩味大幅减少,回甘很好,汤质滑厚,山野气韵强。
我们选用的攸乐山生态茶,均来自攸乐山巴飘老寨附近的基诺山生态示范茶园,这是中国农业部在西双版纳的无公害生态茶示范基地,不施农药化肥,只采用物理杀虫方式。我们的生产基地位于基诺山茶厂,老厂长李付南先生拥有近五十年制茶经验,茶艺精湛,茶厂通过了瑞士IMO有机食品认证。
购买普洱茶,我们根据自己喜欢喝茶就好,然后对其认真的鉴别。总的来说,即使是一款品质好的茶,也得是我们自己喜欢喝的,否则不喜欢喝买回去之后也是浪费了。因此,在选择购买普洱茶的时候还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6. 基诺山的茶山
南糯山是勐海县的一座古老茶山至今仍保留着12000亩的古茶园,是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南糯山主要有半坡寨、帕沙茶山、拔玛寨子等村寨。南糯山茶特点:乔木大叶种,入口微苦,回甘生津好,汤色透亮。
基诺(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基诺山。基诺山茶叶属乔木大叶种,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气高扬、舌面苦涩度较高。
南糯山和基诺山的普洱茶都是非常好的普洱茶,不过我个人比较喜欢喝南糯山的普洱茶,这个主要是看个人喜欢。如果您对普洱茶其他茶山感兴趣的话,我有写过与各大茶山相关的文章您可以去看一下。喜欢的朋友麻烦帮我点个赞,不喜欢的也请在留言区与我多多交流.
普洱茶著名茶山——古六大茶山
https://www.toutiao.com/i6683023563701617160/
普洱茶著名茶山——勐海县篇
https://www.toutiao.com/i6683815333578408460/
普洱茶著名茶山——临沧市篇
https://www.toutiao.com/i6684493738363847172/
7. 基诺山的茶叶
基诺古茶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遭到了一定数量的破坏,但至今基诺山亚诺村仍保存着面积最大的一片混生林古茶园。亚诺村后山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海拔在1200米~1500米之间,在高大的乔木下面,隐藏着一片片古老的茶林,共有1800多亩。
古茶树基部围粗大多数在0.4米~1米之间,树高大多数在2米左右,主要属于普洱茶种,树龄大部分在200年~300年间,大部分茶树处在高大乔木之下,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只是茶树苍老,产量不高。在其他基诺村寨也有许多古茶树,但大多数是经过几次砍伐甚至焚烧后重新萌发的茶枝,仅在基部有较粗的老桩。
基诺山普洱茶的特点:外形条索紧实,油润显毫。
基诺山茶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基诺古茶山普洱茶香型和口感与曼撒、易武接近,香气高扬、汤水柔和。
舌面苦涩度较高,因茶树的树龄较小,茶性较烈。基诺古茶园中还发现比大叶种稍小一点的中叶型茶种。
8. 基诺山的茶好吗
生活在普洱茶原产地的少数民族是非常喜欢喝茶的,世世代代依靠着古老的茶山繁衍生息,是他们与南下的汉族一起,通过辛勤的劳作,开辟了一个又一个茶园,让普洱茶绿遍了澜沧江两岸的山岗。在长期的茶山种植开发中,世居在普洱茶产地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普洱茶文化,抒写了中国茶史上温暖的一笔。
一、布朗族—在茶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布朗族主要聚居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也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商周时期,生活在元江流域和澜沧江思普地区的濮人已经开始种植茶叶。在思普地区,布朗族山区几乎都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据澜沧县芒景发现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功德碑”记载,景迈万亩古茶园的种植始于傣历57年,也就是公元695年,据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而出土的茶山布朗族建寨的奠基碑,清楚地表明布朗族在茶山上建寨的时间是675年,也就是说,在建寨后20年,他们即在景迈茶山上开辟出了大片的茶园。在布朗族的传说中,景迈这里原先并没有茶,是布朗族的祖先哎冷带领族人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辟了这片家园。哎冷性情刚强,英勇善战,在族人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不料却遭他人的谋害。哎冷死后,仍然牵挂着他的族人,因此化作神仙降落在山头,并留下遗嘱说:“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从此以后,这里就长出了满山遍野的茶树。布朗族最早是把茶叶当做佐料和清毒解热的良药使用,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茶叶的广泛用途,于是把它从野生驯化为连片种植的万亩茶山。远在一千多年以前,他们就把野生茶树逐步培植驯化,并实施规模化种植,开辟了目前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千年万亩古茶山,这不能不说是布朗族对世界茶文化的一大贡献。二、哈尼族:哈尼族是一个与普洱茶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西双版纳文献记载和习惯上称哈尼为“爱尼”,根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全国少数民族的名称,统称为哈尼,爱尼只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勐海县的南糯茶山、巴达茶山,勐腊县的易武茶山都有不少的爱尼族村庄。
居住在南糯茶山上的爱尼人(哈尼族支系)喜欢饮用土锅茶,尽管他们不是茶树的最早种植者,但在上千年漫长的时光中,他们逐渐养成了地种到哪儿,就将茶树种到哪儿的习惯。在与茶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发明了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土锅茶。在哈尼语中,土锅茶被叫做“绘图老泼”,如果你到了哈尼山寨,好客的哈尼人就会用“土锅茶”招待你。主人先将火塘的炭火吹开,用盛满山泉水的土锅架在火上,等山泉水烧开后,抓一把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放入土锅中,约煮5-6分钟后,将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内饮用。这种茶水,汤色黄绿,清香润喉,回味无穷,是爱伲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大凡名茶,都与茶树生长的环境、人文景观、神话典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南糯茶山,当地的爱尼人也有这样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位勇敢而憨厚的爱尼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只危害爱尼山寨人畜的凶豹,用大锅煮好后,邀约全寨男女老少去分享,大家一边吃,一边说笑,还跳起舞,“跳啊跳”,跳了一个通宵,跳得口乾舌燥……憨厚的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里的开水,这时一阵大风吹来,许多树叶纷纷落到锅里,大家喝了锅里的开水,感到这水苦中带甜还有清香,非常爽口,从此爱尼人就把这树叶称为“老拔”(汉语即茶叶)开始种植。虽然说这样的传说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南糯山是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之一却是不争的实事,更重要的是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甚至占了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
三、基诺族:基诺族自称是“基诺”或“雅诺”,过去称为“攸乐”,主要聚居在基诺山区四十三个村寨。在历史上,基诺山是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之一,以盛产“攸乐茶”闻名。清代,攸乐茶被列为贡茶。公元1729年,清政府曾在攸乐山茨通寨设置“攸乐同知”一员,统兵五百驻守山寨,征收茶捐及赋税,当时有大批的内地茶商和马帮前来收购茶叶。对于茶叶的种植,基诺族同样有自己的民族传说《女始祖尧白》:“很古很古时候,尧白造天地以后,召集各民族去分天地,基诺族没有参加,尧白先后派汉族、傣族来请,基诺族也没有去,尧白亲自来请,基诺族还是无动于衷,尧白气得拂袖而去,走到一座山上时,想到基诺族现在不来参加分天地,以后生活会有困难,便站在山顶上,抓了一把茶籽撒在龙帕寨的土地上,从那时起,基诺族居住的地方便开始种茶,并成为云南六大茶山之一。”传说归传说,毋须考证,但凉拌茶食用的留传,可以作为基诺山为茶叶原产地的又一证明。
四、傣族: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区的傣族,与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基诺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一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茶文化。澜沧县的景迈茶山,方圆十几个村寨的布朗族和傣族世代以种茶为生,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他们开辟出了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古茶园,被国外的学者称为“天然的茶叶博物馆”。
五、拉祜族—作为15个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拉祜族有着漫长的迁徙史和演变史。有专家考证,拉祜族原本应该是生活在甘肃和青海一带的“古羌人”,而有关他们南迁的秘密,藏在了诸如《新唐书·西南夷列传》、《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普洱府志》等典籍中。经过多年的研究,从那些有关西南民族研究的史籍文献中,同时也从拉祜族遗存下来的少量的口传资料里,研究者们寻找到了这个民族南迁的蛛丝马迹:大体上,他们是从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和青海湖一带南下,沿横断山脉经四川西南进入云南的西北地区,之后他们继续南迁,抵达了现在的澜沧江、元江和红河下游的山林地带,甚至迁徙到了越、老、缅、泰等国家。曼迈寨是贺开山上的一个拉祜族聚居村落,曼迈寨位于贺开茶山的腹地,这里有大片的古茶园,因而尽管拉祜族不是这里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但在与茶树千百年的相守中,茶成为了他们生活的的必需品。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而且婚礼上必须请亲友喝茶。所以拉枯人常说:“没有茶就不能算结婚。每一天外出劳作之前,或者收工回家之后,拉祜族都将喝茶作为缓解繁重劳作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可一日不进餐,但不能一日不饮茶。“不得茶喝头会疼的”,与茶的朝夕相处,让拉祜族人发明了许多饮茶的方法
9. 基诺山的茶厂普洱茶价格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有关基诺族汉文献记载史于清代。据考,因基诺山盛产普洱茶,明未清初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在基诺山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砖城,带“马步兵丁五百名”驻守。但六年之后,因瘴气厉害而裁撤,委任基诺族头目为攸乐土目,管理基诺山区。 在清代以前,傣族土司对基诺山已实施统治,传说傣族召片领曾拜认过司土寨的基诺族长老为干爹,还娶过一个基诺族美女为妻,并生一子,后来此子当了召片领。傣族土司在基诺族村寨任命了叭、鮓、先级基层头人,而且还以前、后半山为单位,任命两个金伞大叭,各赐以金伞一把,鋩锣一对,锁链一条。每年这两个大叭都要在金伞的张盖下,在手持铁链、大刀和鸣锣开道的随从簇拥下,巡游各基诺族村落,以宣扬傣族召片领的统治权威。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1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在操腰的领导下,联合瑶、哈尼、布朗、汉等民族进行反抗,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在1949年以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阶段渡阶段,由父系氏族制取代母系氏族制,大约也只有300余年历史,现在日常生活中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还相当多。如在隆重的“上新房”仪式中,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族内最年长的女性;在成语和古老的祭词中有“母亲是家长”的古训;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招魂”;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至今人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有300余年的历史。个别村寨在20世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体经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点之一。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其中神话传说以创世传说《阿嫫腰北》和洪水神话《玛黑玛妞》流传最广泛。 创世传说《阿嫫腰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宇宙间全是茫茫大水。一天,水中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漂浮很长时间后,突然裂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力大无比的女巨人,她就是阿嫫腰北(注:阿嫫即母亲;腰即大地;北即翻或造。全句译为“造大地的母亲”)。 阿嫫腰北出来后,把那庞然大物一分为二,造出天与地。用9根巨绳把天吊起,再用9根巨柱支撑在天地间,把天地固定下来。接着造出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峡谷、江河、平原。 为了使大地充满生机,她又造出了树木、鲜花、小草及动物和人类。但这些动物、植物都像人一样会说话,且相互都想征服对方,大地一片混乱。阿嫫腰北便造出七个太阳,想晒死动、植物。七个太阳射下,许多植物、动物都晒死了,但还有一些动物躲起来了。阿嫫腰北便决定发洪水淹死它们。在世间万物中,阿嫫腰北唯独钟爱人类。为留下人种,她把一对刚出生的孪生兄妹玛黑和玛妞放在鼓里,装上食物。于是,她呼风唤雨,让倾盆大雨足足下了七天七夜,洪水把大地万物全部淹死了。 创世神话《玛黑玛妞》:大水不知淹了多少天,玛黑玛妞在大鼓里把东西都吃光了,洪水终于退去了。兄妹俩走出大鼓,这就是“生杰卓米”(注:这是基诺族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 后来,他们遇到一位“阿匹”(注:老奶奶),其实阿匹就是造物主阿嫫腰北。她给了兄妹两九颗葫芦籽,并让他们分三窝种下,最后只长出了两棵。其中只有一棵开花结果,兄妹俩靠吃葫芦瓜为生。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奇大无比的葫芦。这个葫芦熟落后,裂为三块,第一块滚下山,长出了花草树木;第二块滚下山,变成了各种水生、陆生动物;第三块里面飞出了各种鸟禽,鸡鸭也跟着出来。 玛黑玛妞长大后,为繁衍后代,他们成了亲并生育了六个儿女,三男三女,长大后又相互婚配,形成了基诺族乌优(老大)、阿哈(老二)、阿西(老三)三个胞族。基诺族的后代便繁衍下来了。 两个神话和传说相互关联,讲述了基诺人所理解和认同的女神诞生、宇宙万物产生、基诺人繁衍过程。 民间故事有反映纯洁爱情的《两个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 基诺族诗歌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反映的内容广泛,格调含蓄而真切,生活气息浓郁。 基诺族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鲁”——二洞箫和二胡、“七柯”(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基诺族人民喜爱歌舞,从小学习传统曲调,成年即兴填词,对歌。在节日和一些重大仪式期间,载歌载舞,舞蹈动作一般较简单。 基诺族还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基诺族妇女在衣饰、挎包、手帕及送给情人的腰带上,刺绣上精美的图案,做工精致,花纹匀称。 基诺族妇女上衣为无领对开,上半部多采用黑布或白布,下半部及衣袖用红、蓝、黄、白等7色布配制或刺绣而成,用红色镶边,上衣背部缝一块约3寸见方的白布,上面绣有圆形太阳花式图案(基诺族称月亮花);内衣为上部呈方形下呈菱形的兜肚式紧身衣,上部方形为鲜艳的条饰花纹,下部菱形绣着各式图案。下身多着红色镶边的黑色合缝短裙,并用一尺左右的黑布缠绑小腿。发型为椎髻,婚前髻在脑后右方,婚后髻在前额正中。头戴披风式尖帽,这种尖帽用长约60公分,宽23公分的竖线花纹土布对折,缝住其一边而成,戴时又在帽沿上折起一指许的一道边。 男子着无领对襟上衣,多用白底直条纹土布制成,背部缝有绣在白色方块布上的月亮花图案,下穿宽大的裤子,长及膝处,用白色土布绑腿。头上留三撮发,额前正中一撮,头顶脑门心两边各一撮,但有的村寨只留一撮,有的在额正中,有的在头顶上,长约寸许,用宽一尺长丈余的黑布缠头。 基诺族男女都穿耳,并带上竹木制或银制的刻有花纹的耳铃。新中国成立后。男子留三撮发和穿耳已不流行。男女都有染齿的习俗,方法是用燃烧后的梨木放在竹筒内,上面盖上铁锅片,待铁片上的烟脂成灰光的黑漆状时,即用梨木烟脂染齿。染齿是一种互相爱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时,姑娘常把铁片端到自己爱慕的青年面前请其染齿。 基诺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制作多以煮、包烧、舂为主,而且喜欢用竹筒和芭蕉叶当锅烧饭菜。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 基诺族有好多特色饮食 ,比如:逢年过节和喜庆盛会时还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盐巴、辣子、姜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匀,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样才进食。 基诺人习惯于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 塘边上,用烟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坏,食用时切 片烹汤,其味鲜而不腻。 基诺族最喜欢吃的菜有酸酉奄鱼。做法是将鲜鱼去鳞洗净,拌上辣子、盐巴与热的米饭,装进竹筒里,用芭蕉叶蒙在筒口,扎紧,待酉奄熟后即食,这种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饭佳肴。 蚂蚁蛋也是基诺族喜吹的营养佳肴。农历三、四、五月间把蚂蚁包砍开,用篾箩接着,一个较大的蚂蚁包子获蛋七、八市斤,蚂蚁蛋一般有筷子头那样大小,似蜂儿的样子,营养丰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里烧吃,或放上盐巴、辣子舂细加水做成汤喝。 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 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切”,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新米节:亦称“新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谷物即将成熟的时候,基诺族人就从田地里采集一些新谷子、蔬菜和瓜豆,再杀几只鸡,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共同品尝新米、陈酒、鲜肉、绿菜,同时举行一些仪式。人们边吃边唱,欢乐的歌声常常通宵达旦。 火把节:基诺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六月间择日举行。节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来的树枝在寨内广场上支起一高大火把。这天全寨人停止征税,男女老幼皆着节日盛装,家庭主妇忙于准备节日会餐,亲戚朋友互相拜访。晚上,在塞外烧起火把,人们汇集到火把周围,待卓巴向火把祈祷后,人们便纵情歌舞,老人们开怀饮酒。青年男女则合着锣、象脚鼓和三弦,尽情鼓舞,直至通宵达旦。 成年礼:基诺族传统的交游节日。基诺族认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岁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担和享受公社成员的义务和权利,晚上不得随便出门,禁止谈恋爱,下地劳动只能算半劳力。 基诺族青年恋爱自由,但青年男女必须在举行“成年礼”之后,才取得村庄正式成员的资格,才可以谈恋爱。成年礼一般是在本寨上新房仪式中举行。男青年16岁,女青年14岁。举行成年礼后,还要接受父母祝福,同时还要接受父母赠送的全套农具和成年人的衣饰——绣有月亮花徽的上衣,绣有月亮花徽和几何花纹的筒帕。 基诺族的恋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诺语称“巴漂”,即秘密的谈情约会阶段,这一阶段,互相赠送礼物。第二阶段,基诺语称“巴宝”,即爱情由秘密转入公开的阶段。这一阶段,互赠的礼物更多。第三阶段,基诺语称“巴里”,即请求同居。在新娘到新郎家的途中,还要举行泼污水仪式,即青年男子将污水泼在新娘身上,这是原来和新娘相好,而且同居过的男青年,其中也包括血缘氏族内的伙伴(基诺族不少村寨允许血缘氏族内的恋爱和同居,但禁止正式结婚)。现在,她要到丈夫家生活,与伙伴们分离了,泼污水是对她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