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有哪几大因素?

山里向茶   2023-12-04  编辑: admin  89阅读  栏目:贡茶

一、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有哪几大因素?

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要看什么产品和消费人群,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肯定希望是物美价廉的,所以价位是一方面,然后就是性价比,实用性,品质,安全系数,然后是外在样子款式之类的,如果是高端消费人群,那就是款式,牌子,不管哪种消费者,影响总的归为一下几点,

1、价位

2、商品品质

3、性价比

4、安全系数

5、便利快捷度

6、也是最重要的,购买欲。

二、公众的消费心理特点

你所谓的公众消费心理特点,既是公众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表现。心理活动特点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它包括了个人的动机、态度、感觉、个性与自我学习。同时,个人的性别、年龄、地址、收入、所处坏境、兴趣爱好等也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购买行为。公众的购买行为充分的体现了公众的消费心理,总结起来有如下表现形式; 1.求廉心理; 即以商品价格低廉为中心的购买心理。这类公众在消费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廉价’、‘便宜’,特别是在购买日用消费品显得更为突出。电影《亚马哈鱼档》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位经营服装的个体户,其中一位按正常价格出售一款新式服装,标价17元;另一位则别出心裁,来了个原价35元,现价18元,结果后者被抢购一空。足可看出求廉心理在社会上很有市场的,甚至有些人认为,做广告越多的商品越不能买,因为他成本太高。 2.求实心理; 这类公众追求的是名牌商品。这也标志着名牌商品的信誉。这类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商品有无名望以及名望的大小,而对价格,质量等因素不太考虑,这些消费者有时虚荣心很强,往往以买了名牌商品或者别人买不到此商品而沾沾自喜。 3.自我显示心理; 这类消费者的虚荣心极强。他们往往是借助于某些商品来显示自己。如,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高,显示自己有钱,显示自己的优越,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时一件时装、一枚戒指、甚至一只精美的手提袋都可以用来显示自己。 4.心奇心理; 这类公众在购买过程中很注重商品的外形,对样式新、品种多、装潢新的商品特别感兴趣,购买时注重时髦性、奇特性而不太注意商品的实用性、经济性,这在年轻人中表现较明显。 5.习惯性心理; 这类公众只是出于消费的习惯,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购买同一种商品。这种心理在老年人中很普遍。比如买洗发膏,不管你新生产了多少种香波,他们还是买“海鸥洗发膏”。当然,其中很多人是出于对商品的信赖,勿需比较,只要有原来使用过的那种商品,过去常去的商店他就惠顾。 购买心理还可以找到很多类,我说的只是常见的几种。一般情况下,公众购买往往是几种心理并存的,比如有一位小姐要购买时装,他可能考虑到这件时装要时髦(新奇心理)、名牌(求名心理)、面料好(求实心理)、价格低廉(求廉心理)、去常去的时装店(习惯性心理)买回来会高人一等(自我显示心理),可能是这么多种心理同时具有,但在这多种心理并存中总有一种心理占主导地位的,这就需要卖家们去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中国的消费群体分为几大类

每种产品市场的消费人群都可以分为 高端消费、中端消费、和低消费人群

四、比较高档次的咖啡屋品牌有哪些?????主要消费人群是哪些?

上岛.星巴克.主要消费群体白领老外!还有时尚美眉

五、论述: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其对个人消费的影响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假定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这样,这个人的工作时期TW = 60-20 = 40年,生活年数NL = 80-20=60年,人生前20年受父母抚养的时期不算入生活年数中;如果每年工作收入yW = 24 000元,则终生收入yH = 24 000×40 = 960 000(元)。一生安稳生活的心理与追求,使得人们在60年的生活年数中有计划地、均匀地消费终生收入960 000元,则每年的消费额

C=960000/60=16000=(WL/NL)*YL=40/60*24000=2/3*24000 (元)

以上例子表明,该人在生活年数(60年)内每年消费年工作收入yW(24 000元)的2/3,2/3正好也是其工作时期TW(40年)占生活年数NL(60年)的比例;另外1/3的年工作收入yW用于储蓄,年储蓄额等于1/3yW =1/3·24 000 = 8 000(元),40年的工作时期累计的储蓄额达到8 000×40 = 320 000(元),320 000元储蓄用于退休后的20年的消费,按照工作时期年消费16 000元计,320 000元储蓄可以使用20年,在预期生命结束时正好花完。

以上例子暗含一些假定,比如工作时期的年收入保持不变、人生前20年没有积累、年储蓄没有利息、不给后代留遗产、人的一生不经历大的社会动荡等等。即使加进更符合现实的因素比如储蓄有利息、给后代留遗产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是成立的。

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βw*Wr+βyw*βw

c仍然为年消费额,βw为财富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Wr为实际财富,βyw为工作收入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yW为年工作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还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比例会影响总消费与总储蓄。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比如高遗产税率会促使人们减少欲留给后代的遗产从而增加消费,而低的遗产税率则对人们的储蓄产生激励、对消费产生抑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会使储蓄减少,等等。

显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不一样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或注重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消费,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是短期分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