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之路有几集(茶叶之路纪录片第二集)

山里向茶 2022-11-30 21:44 编辑:admin 148阅读

1. 茶叶之路纪录片第二集

中国丝绸之路是向外运输茶叶的

古代丝绸之路主要运输丝绸、茶叶等物至西域各国以及更多的西方国家。汉武帝登基之后为了打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让其充当“说客”让西域各国不要与匈奴合作。张骞出长安出发,一路上经过甘肃、新疆等地,然后再抵达位于中亚以及西亚地区的西域各国。他所走过的这条路便就是丝绸之路的起源,因为这条道路最初主要用于中国丝绸的对外输出,故而德国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地理学家将它取名为“丝绸之路”。

2. 茶叶之路 视频

丝绸之路从中国运往欧洲的应该有刺绣。中国有四大名绣蜀绣、湘绣、苏绣、粤绣。丝網之路是西汉时汉武帝刘彻开创的,他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丝绸之路是现代提出的。它指的是从古长安出发,经过新疆、中亚和西亚到达欧洲大秦帝国的道路。

3. 茶叶之路纪录片第二集在线观看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最早是由一个名叫裴迪南,冯,李希霍芬,的德国人,李希霍芬是一个地理学家,他曾经在晚清的时候来到中国进行考察,考察了中国18个行省里面的13个行省,后来回到德国以后,他就把后半生都放在了著书立说上,所以后来,他就写了五卷本的这样的皇皇巨著,名字就叫《中国》。

在这本书的第一卷,他说,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

从中国的西安也就是长安出发,然后到河西走廊,经过西域,中亚,通到南亚的印度,再通过中亚,西亚,通到罗马这条道路,他就把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一经提出,就被中国和西方学者们广泛采纳,后来虽然有学者试图用“宝石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等名词取代它,但都无法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所以“丝绸之路”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今天。

4. 茶叶之路纪录片解说词

意义就是繁荣了东西方物资文化的交流借鉴,宗教信仰的融合,合取所长,使农业、手工业、贸易得到飞越发展。

我们的四大发明,华夏儒家思想走向了世界;世界各地的名优物产也来到华夏大地,开花落根。我们的陶瓷、丝绸、茶叶、书法等走向世界各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学习、借鉴,丝绸之路还有个名叫陶瓷之路、茶叶之路,又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5. 茶叶之路第一集纪录片

三沙湾,位于闽东南部,为中国1.84万公里黄金海岸线的中点,是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

  三都澳历史上就是中国繁华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清政府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正式开放三都澳,成为对外贸易港口。1899年5月,三都澳设立福海关,是继漳州海关、闽海关、厦海关之后设立的福建省第四个海关。三都澳的开发对福安茶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福安茶的贸易之路。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荷兰商人在爪哇、万丹购到由厦门运去的中国茶。荷兰人首先把茶介绍到欧洲。英国及欧洲各国的“茶”字均由厦门te音演变而来。1644年英国著名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记载:“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1683年清政府开海禁,厦门设海关成为茶叶出口贸易的港口,被称为海上“丝茶之路”。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一步扩大,以南洋诸国为中介地通往地中海和欧、非各国的海上“茶叶之路”和经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陆上“茶叶商路”发展繁荣起来,出现了海上和陆地的“茶叶之路”。

  当时中国“茶叶之路”大体可分为四条陆路和三条海路。其中一条海路是由闽粤一带运往南洋诸国。进而转入地中海和欧、非诸国。

  福安茶在近现代就已名满全球。早在明末清初,福安茶叶就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香,五洲同赏福安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8日,清政府在三都澳成立“福海关”,以此开辟了闽东海上茶叶之路。环三都澳的闽东诸县,自古就是茶区,名茶辈出。尤其是闽红“三大工夫”之首的“坦洋工夫”茶,19世纪末经在福安的传教士的传播,美名传扬于海外,在世界名牌中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915年 “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与贵州“茅台酒”一起获得金奖,从而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因此,清政府为了扩充财源在三都澳开埠。此后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3个国家的21个公司都在三都岛设立子公司或商行,三都澳成了中国东南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据有关资料统计,1900年至1917年,三都澳年平均出口茶叶量为11.56万担,均占福建省年出口总量20万担的50%以上,占世界茶贸易量1.73%,这是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三都澳成为福建乃至中国近代茶叶出口重要港口,被称为近代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

6. 茶叶之路纪录片第二集视频

万里茶路的起点为武夷山下梅村,全长达515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从福建武夷山区至中俄边境的买卖城恰克图约4500公里。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

  “万里茶路”是晋商明末清初开辟的从武夷山下梅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多公里,纵贯祖国南北方,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这是一条湮没已久的古代商路,是一段曾经辉煌的国际商业传奇。中国的茶文化就是通过此道传遍世界各地的。

  说到万里茶路的起源,不得不说到俄罗斯人对喝茶的爱好。俄罗斯人对喝茶的习俗要追溯三百多年前,从中国的武夷茶说起。1638年,一位俄国贵族从蒙古商人手中换得两大桶武夷山的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了沙皇。沙皇品尝之后如获至宝,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国上流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在遥远的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种用来煮茶的茶炊是每一个俄罗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17-18世纪,海路不畅通,丝绸之路不稳定,俄国对华贸易却因草原茶叶之路有了保障,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署,为武夷茶更好更快捷地运送到俄罗斯创造有利条件,南北两大家族晋商常家和下梅邹家在武夷山下梅共同打造财富神话。晋商在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先经水路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在有南船北马之称的中原商业重镇社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然后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万里茶路大连通沙漠,最终抵达恰克图同俄罗斯商人进行国际交易。

7.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第三集

铁观音,凤凰单枞,还有大红袍,普洱熟茶,熟茶。潮汕人爱喝茶,可以用“视茶如珍宝”来形容,他们的体内流淌的不是水,而是“茶”。在央视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就有这样一句台词:在潮汕,超不过二十米就有一个喝茶的地方。所以,只要拥有一套完整的茶具和茶叶,潮汕人就能将茶从天明喝到天黑。

8. 茶叶之路纪录片第二集免费观看

茶通万里:万里茶道的历史与价值

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万里茶道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缺少水果蔬菜,难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对他们来讲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饮品,“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19世纪俄国茶炊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1755年,清政府中止了沙俄商人来北京贸易,全部集中在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重要作用,日渐繁盛。中国输俄的商品以茶叶为大宗,1845年至1847年以前每年输出俄国的茶叶大约40000箱,1852年以后达到175000箱以上。其他商品有丝绸、布匹、铁器等。俄方出口中方的商品以毛皮、药材、工艺品等为主。

  恰克图贸易给双方商人带来了巨额利润,俄商人将茶叶转贩至欧洲市场,获取厚利。同时,恰克图贸易还给沙俄政府带来了不菲的关税收入。1760年从恰克图收的关税已占俄全国关税收入的24%,1775年上升到38.5%。1821年至1850年,恰克图一处俄对华贸易额占俄全部对外贸易的40%—60%,最高时达到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和对内输入商品的19%是在这里进行的。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基本上是平等互利,双方商贸亦为公平贸易,并且年年呈现顺差,不少白银从俄国流入中国。

  20世纪初,由于交通的发展,运输茶叶的路线改为以江海水路和铁路为主,通信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加快了流通速度,再加上俄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关税壁垒政策,以及印度茶、锡兰(今斯里兰卡)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山西祁县晋商老街,街道两侧遍布明清时期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当铺等商铺旧址和商贾宅院

  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山西商人历来有走出去行商,从事长途贩运的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商业重镇和码头。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先驱者与经营垄断者,张家口、归化、包头、多伦、库伦、恰克图买卖城等商业区域均为晋商掌控。如恰克图买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至嘉庆初年发展到60余家;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晋商为中国茶叶的国内外贸易乃至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创造了“总号经济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东家与大掌柜坐阵总号,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各分号在外独立自主,灵活经营。二是创造了茶票业兼营模式,实现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加、运、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茶产业经营模式。四是创造了茶叶品牌化营销模式,在抓好茶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茶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晋商在湖北羊楼洞一带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在湖南安化生产的“千两茶”,至今都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市场的畅销货。五是创造了“顶生意”的身股激励模式,把东家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六是树立了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精神,创造了茶通天下、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义通天下的丰功伟绩。

  万里茶道是伟大的,也是辉煌的,它是中蒙俄三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与宗教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图为晋商在此建造的山陕会馆(摄影/温飞)

  从经济方面讲,通过贸易流通,满足了游牧民族对茶叶等生活物资的需求,同时也把牧民的牲畜、毛皮销售出去,增加了收入,有助于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茶叶的品种与形制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包装更加考究,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带动了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乃至镖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昌盛;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集聚,拓宽了就业门路和岗位;在造就了一大批大商号和大商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商业人才,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许多地方都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兴盛起来的。

  从政治方面讲,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勘定了边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贸易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为了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两国制定了一系列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而且特别规定禁止用鸦片与茶叶进行交易,有利于两国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

  晋商在福建武夷山等地收购茶叶,经由航运及马匹、牛车、骆驼等陆路运输工具贩往恰克图等地

  从文化方面讲,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恰克图,中俄商人直接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使用带有中国腔、俄国腔、蒙古调的“恰克图语”,各方商人相互都能听得懂;中国饮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传播,中国生产的红茶和砖茶受到商人青睐,包子、饺子、羊肉面、炸油饼在这里都能吃得到,做法和口味甚至食品名称的读音都带有山西味;富有民族特色的两国手工艺品很受欢迎;晋商与俄商在恰克图非常注重礼仪礼节,经常相互走动,相处和睦,每逢对方节日还要相互祝贺,互赠礼品。

  从民族与宗教方面讲,行商的伙计都要学会中医的针灸拔罐,有的还随身携带药方和药品,方便给牧民治疗常见病;晋商非常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途经敖包和寺庙要献茶并祭拜,并且善于处理当地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以及寺庙僧侣的关系,如遇灾害、修路、寺庙维修或有重大祭祀活动等都要慷慨捐资,广做善事,多行义举。由此可见,万里茶道也是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文明传承的和睦大道。

  作者简介

  张维东,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9. 一片茶叶的故事第二集

用于量词时

一片:

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汉 荀悦《汉纪·武帝纪五》:“﹝ 李陵 ﹞令军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后汉书·周燮等传序》:“﹝ 閔仲叔 ﹞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元 张养浩《游香山》诗:“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 辽 金。”

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宋 王安石《出郊》诗:“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荡寇志》第八六回:“只见 永清 的后面一层人霍地分开,前面乃是一片白地。”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秦皇岛 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杨朔《中国人民的心》:“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龙潭池。”

3.数量词。用于呈片状或连接成片的景物。北周 庾信《至仁山铭》:“瑞雪一片,仙童两人。”唐 王之涣《凉州词》之一:“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宋 陆游《春日游镜湖乡人请赋山阴风物遂作四绝句》之二:“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臺泛水来。”

4.数量词。用于弥漫散布的景色、气象。北周 庾信《游山》诗:“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唐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宋 方岳《山居》诗:“我爱山居好,林梢一片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远方的天边有一片红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动,那是 南京路 一带霓虹灯光的照耀。”

5.数量词。用于集聚在一起的声音。宋 朱淑贞《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昇平。”《水浒传》第三三回:“花荣 一片声叫道:‘我得何罪?’”《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慌慌张张爬到墙上,踹的那瓦一片山响。”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水下,破碎机加快了凿岩速度,响声连成一片。”

6.数量词。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宋 潘希白《大有·九日》词:“一片 宋玉 情怀,十分 卫郎 清瘦。”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则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肠,在这功名之上。”《西游记》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诚,雷音 只在眼下。”顾笑言《你现在想什么》十三:“老伴还真没有辜负了 乌长青 的一片心愿。”

7.数量词。用于文字、语言。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义,自做一片文字。”《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十三妹 听了 邓九公 要拉那先生幚着劝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么谈吐来。”马烽 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二回:“桦林霸 随手研墨蘸笔,铺开一张大纸,写了一片字交给 康顺风。”

8.整片;整体。《陆象山语录》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浑然一片。”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箇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在战时,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官兵打成一片,军民打成一片。”

一叶:

有两个意思。1.一片树叶。唐.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梧桐叶金井,一叶飞银床。2.小舟一艘。《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孔明只在一叶小舟内安身。

10. 茶界中国纪录片第二集

不属于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说不是占有着主导性的地位,但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影响在世界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说饮茶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形成于唐代,人们常说参禅之中悟人生,尤其是茶圣陆羽也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茶艺本就是从寺院学来后又经过了自己的潜心钻研和实践总结,方才获得了影响茶界的《茶经》。

要说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其实文化对于历史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于对人格的塑造。我们经常说人的性格除了整个社会环境以及生活圈子带来的影响之外,中国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1. 茶叶之旅纪录片

该片由央视播出,讲述英国著名冒险家兼记者的西蒙·里夫前往东非,探访英国国民饮料背后的故事。

西蒙沿着茶叶轨迹追寻,将隐藏在茶叶背后的社会问题逐一揭露。他们来到东非参观茶叶产地,这里虽然看似盛产茶叶,

但在10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带来了茶叶种植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奴役和剥削。

这里揭露英国殖民者开垦农场进行殖民的残忍暴行,而同为英国人的西蒙也能客观接受这些殖民历史,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