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散文随笔

山里向茶 2022-10-17 19:09 编辑:章豪 290阅读

喝茶的散文随笔1 童年时代,茶是苦涩的记忆。那时的生活很贫困,茶通常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散茶,极廉价的。从地里劳动回来,大人们通常喜欢沏上一大茶缸,慢慢地喝,去除一天的疲劳。时间久了,茶缸里便有一层厚厚的茶垢,我偶尔喝一两口,但总是苦得难以下咽。

后来,生活慢慢变好,茶叶也变成了袋装的。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叫做“猴王‘’的花茶,打开袋子,一股香气便冲出来,很是让人陶醉。那时农闲的时候没事干,每次喝茶的时候,总是左邻右舍七八个人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木桌前边喝边聊,气氛很是热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喝茶,尤其喜欢喝普洱和红茶。闲暇时,常沏一杯,看着茶叶在沸水的浇灌下浮腾跳跃,水慢慢变得澄澈嫣红时,内心总涌动着一种愉悦感。

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于路边店里随手购得一些,慢慢泡喝。但因经常换店,茶质参差不齐,总不大如意。

偶然的一天,去天津天环站华润万家购物,路经天福茗茶,服务员手端茶盘,热情邀约,随手取一小纸杯饮用,颇感醇正。于是,便走入店中,随意观赏,店内整洁,各类茶叶摆放有序。

服务员邀请我坐下品茶,因为想买一些红茶,服务员便拿出骏眉让我品尝。

服务员手持一木勺,取茶,放入茶壶,浇入沸水,取出滤网,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茶具也颇为讲究,细瓷薄壁杯,红泥小茶壶。嫣红的茶水涌出小巧精致的壶嘴缓缓流入杯子时,袅袅的茶香便慢慢氤氲开来。茶汤色泽红润,晶莹剔透。执杯品茶,顿觉脾胃舒爽,唇齿留甘。

品茶的时候,服务员讲起了茶的功效,生长环境,甚至茶的制作工艺。口噙茶汤,耳听讲授,恍惚间,感觉似乎置身广袤茶场,整个人如沐春风,每粒茶叶都变成一个精灵,于广袤茶场翩翩舞动。

后来的日子里,每次去华润万家购物,总忍不住去店里看看有没有新到的茶。时间充裕时,还会沏上一壶,慢慢坐喝,听服务员讲讲茶的知识。临走,顺便买点茶叶。

喝茶的散文随笔2 整日应付工作生活,难得有清闲时光,喝口茶当然不是难事,至于舒展腰身跷起腿来悠哉地品茶,距离我尚且遥远,品茶大概品的就是心境吧。

小时候,父亲总是起得很早,五六点就把炉子弄旺了,烧起开水来,直到把该灌的壶都灌满了,他再往炉子上烧一铝壶,一般等到水吱噜噜腾着热气的时候,一家人就都起床了。洗漱完毕,敞开大门,新的一天开始了,喝茶成为每天早上第一道功课。即便是在农活最繁忙的时候,这个习惯在我的家里多年也几乎雷打不动。我在家里排行老小,所以一直被安排做洗茶壶茶碗这些琐碎工作,当时这些程序是我强烈反感的,颇烦不说,还动辄招来指责。茶壶茶碗干净与否,端茶顺序是不是有长幼内外之分,用茶缸的时候是不是一只手就能完成,都成了家长看你是否勤快、客人判断这娃是否灵性的标准了。农村人虽然待客简单,但泡茶也饱含人情,常听说谁看不起谁了,谁把谁怠慢了,茶叶放的多了少了,端茶递水也成一把量人情的尺子了。我虽然懒些,可又舍不得喝茶听话把儿这场子,心里老大不情愿还是听从了调遣。我对门有个本家,按辈分算爷字辈的,种菜卖菜是个把式,在农村算能人,因而性格泥古,常不与人言语,但他和父亲年纪相仿,敬父亲是民办教师,所以常到门上喝茶。我旧时邻家的叔是木匠,手艺好所以心气也高,一起喝茶拉家常就爱揶揄本家爷几句,两人总是你来我往见不得又离不得,喝茶时候,本家爷说菜价年景市井趣闻,邻居叔说量木打柜十里八乡人情长短,父亲拉一手好板胡,话题离不了村里谁家娃学习认真谁的戏唱腔有味。观者有容,听者有味,一壶茶便把童年的岁月拉得长长的。

过年,朋友从远处带回来一些六安瓜片,我自己喝了些,挺好,就带回老家给父亲尝尝。他喝了说还可以,我就笑了,我知道他照顾我面子,在他看来真正的好茶叶,滋味应该就是花茶那样浓烈而醇苦的。茶的滋味何尝不是人生的滋味呢。一棵茶树,气合万象,得天地沧桑而汁含百味,和人的生命又何其相似。人说水能言而茶能语,也不知有没有这层意思?

喝茶的散文随笔3 我喜欢喝茶,但不懂茶,累了,就沏上一杯,看着茶叶在热水中旋转升起,再缓缓地舒展开来,水,渐渐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这时,疲劳一如升腾的热气,也就渐渐散去。我不知陆羽《茶经》中的“荡昏寐,饮之以茶”可是这种状态。

《茶经》云:啜苦咽甘,茶也。一身的疲劳,谓之苦,闭目养神,谓之甘,人,也是一种茶。静静地舒展,呈现生命的原色。

沏茶,离不开水。《茶经》有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排列。其实人生的水,也是有各种排列的。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情况,生活环境等各种水,虽也影响到人生这杯茶的浓酽、苦涩、甘甜,但茶仍是关键,因为在旋转着慢慢地舒展呈现的过程中,显露的是自身的品质。

茶讲究的是品。品茶,有一种慎独、静思的意境。在茶中,我尤喜绿茶。一是它不经发酵,不掺杂其他,冲泡后仍保持着天然的绿色;二是入口微涩,细品,却有淡淡的清香,不艳,不媚,不俗,不骄,不躁。

在中国,喝茶是一种文化,在唐代就有了专著,喝茶十分考究,陆羽在《茶经》里对茶具都有着极其详细的论述。而我喝茶,喜用透明玻璃素杯,没有任何花纹装饰,里外透明,一目了然。茶叶堆在杯底,一股热水冲下,茶叶在杯中旋转升起,在浸泡中缓缓展开,氤氲中的馨香,便弥漫在空气中,整个过程,纤毫毕见,不遮不拦不粉饰,展现出透明的一生。即便平平常常,有些苦涩,也毫不在意,因为在坦荡中,透着一缕清香。

喝茶的散文随笔4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每每夜来,伴着一首忧伤的音乐,孤独地对着电脑屏幕,敲击键盘,桌上一杯香茗散发着淡淡的香气陪伴着我,喝一口,浸在嘴里,让那涩涩的苦味一点点渗透到心里,心便变得清净无暇,那一刻,我才思敏捷,文字如跳动的音符,令人陶醉,或豪爽或婉约,心,畅酣淋漓,情,真真切切。王一民的《下午茶》品出了人生的一番境界,每每读来,透彻心扉。是的,一切都没什么,都是刹那,都是瞬间。遭遇人生的冬天,平淡生命不尽人意之时,不妨泡一杯清茶,让心身歇息,完成间歇与过渡,明日里仍是充满希望的人生。

我喝茶,可以追溯到我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她缺奶水,每当饿了或哭着不睡觉了,父亲便用筷子沾了茶水滴到我嘴里,我便波动小嘴吮吸着,停止了哭声,茶的感觉,因为太小,无法记忆。第一次喝咖啡,那还是二十多年前在同学家喝的,我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玩意,只记得很苦,不明白同学为什么会拿它招待我。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咖啡,而那苦苦的感觉再也没有忘记。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喜欢上了咖啡,而那久违的感觉也重新从心底拾起,不加糖,我喜欢那种苦中裹着香滑在舌尖流转的感觉,也有音乐,我完全陶醉在里面。我想在咖啡的浓烈里,让我的人生变得浪漫,浓情,多姿多彩。

一杯清茶,可以涤荡浮世里迷失的灵魂,滤掉附着在我们生命中的种种灰尘。而咖啡的浓烈却是另一种生活情调,温润,浪漫,情意绵绵。

也许是内心的疼痛太深,在咖啡的浓情里我依然没能找到心的归依,我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有人说:你不能在咖啡里找到答案,就去喝茶。我心有所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思维转换,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思考人生的方法……那么,再去喝喝茶!

喝茶的散文随笔5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个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周作人在他的散文《喝茶》中如是写道。这里所要传达的一种人生态度,不免让我想到了许嵩的一张专辑《不如吃茶去》,但是“吃茶”与“喝茶”还是有些微的区别的,通常来讲,“吃”是为了果腹,“喝”是为了解渴,而在这里“吃”是为了庄重,“喝”是为了消闲。或者说“吃茶”更彰显了行为的一种庄重感,是对茶文化本身的推崇,但是许嵩的专辑《不如吃茶去》更多的是传达优游于感情中的洒脱,所以我认为这张专辑的命名是有待商榷的。不过,许嵩要传达的“不如吃茶去”的悠游自在的惬意态度与周作人的“喝茶”是相差无几的。

“吃茶”让人想到的是达官贵人和风雅之士的品茶论道,有那么一点仪式感,而“喝茶”所感受到的却是“冬日,江村小屋,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话”的愉快。我以为,不管是“吃茶”还是“喝茶”,所要传达的人生终极态度是一致的,可以借用《中国新文学史》对周作人的一句评语加以概括,就是要保持“眼光高超,性情温润,而实际睥睨一切”。

喝茶的散文随笔6 转眼,已入秋。

长长短短的故事,终于要告一段落。

我沿着记忆的脉络,且行且想,不知还能否遇见那位捡拾枫叶的姑娘?

立秋的头一场雨便下的那般热烈,似乎要为这浮躁的世界洗尽铅华。雨中的人,一定都肩负了重大使命,行色匆匆的,让人不敢惊扰。

我只有一个人,收拾久违的素心,去感受这季节的深情。

你一定不知道,我曾疯狂的在雨里淋过几回,只为零距离的去感知这个世界。真善美,在初生的雨里,也终于找到了归宿。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直都喜欢秋日的微凉,恰到好处的温度,不刺骨,总入心。

彼时,约一位知己,围炉煮茶,读读经书,聊聊诗词,让闲散的时光,在指尖萦绕。

这样的他,可以是萍水相逢的客,可以是诗酒添香的友,亦可以是青灯古佛旁的居士。

这样的日子,不必太多,一两回便足矣,剩余的时间留着回味与感怀。毕竟,最美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回忆着的。

交心,淡如君子,一个懂字便胜却所有。这样的友人,我是不愿与风月有染的。因为,染上风月,便会占有,如此,徒生烦忧。

多少人把知己知彼误会成了风花雪月,淡淡相交岂不更好?不需要任何的承诺,一朝想起,便约至清雅之地小聚。若不记得,也没关系,有这样一个人,虔诚着我的虔诚,隔空相伴,也算妙事一桩。

一起喝茶,并非要对茶艺有多精通,有喝茶的心情就好。青瓷与茶水的碰撞,总能缠绵出几尺馨香,几缕宁静,在这样的意境下,总会不自觉的想起前因后果,前世今生。

我想,我的前世一定是生长在珈蓝寺旁的古木,静看红尘,悠然终老。也一定见证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爱情,所以今生,才能如此修一颗心,等一段相遇。

在一盏茶里闭关吧,用茶的清雅浸润你的蕙质兰心,相信总能遇见那样一个人,与你举杯言欢、心照不宣。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盏茶,和陪你喝茶的人。

喝茶的散文随笔7 喝茶的人,如今越来越多。喝出了遍地茶馆,喝出了无数茶叶店,喝出了茶叶一条街,还喝出了个茶叶节。茶还成了名贵收藏品。在茶上发大财的人,就更是无计其数。这茶简直成了精变为宝。至于茶叶的种类,茶叶的炮制方法,茶叶的包装形式,制茶的高超技艺,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茶”字上显出的智慧,今人早就超过“茶神”陆羽。这不能不说是茶文化的幸运。

那么,茶客喝茶的感觉如何呢?别人的感觉,我无从得知。依我多年喝茶的体会,喝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养心求趣。就是说,通过喝茶,陶冶宁静的心性,提升生活的品位,使身心都能得到舒畅。在略显浮躁的今天,这一点对于普通人,我觉得会大有益处,起码会让自己静下心来,经过思索应对事物。这不是蛮好吗?

若想达到这个目的,喝茶的方式得讲究。喝茶方式不外乎,细喝和粗喝两种,亦可称之文喝和武喝,或曰雅喝和俗喝。比如,北京的老舍茶馆,起步时期街头摆摊儿,粗瓷大碗一字排开,见色不见形的茶水,来往客人掏五分钱,站在摊旁扬脖喝下,解了渴润了肠胃,继续赶路或游玩。这就属于粗喝。后来老舍茶馆进了楼,八仙桌雕花椅,提梁壶小盖碗,干鲜果品小点心,看着玩艺儿品茶,从容之中有种享受感。这就属于细喝。非常荣幸,老舍茶馆这两种方式,本人都曾经领略过,感觉自然不同:前者爽,后者温。两者相比无所谓优劣,只是随着生活安定,更多的人还是欣赏文喝。这也正是茶馆多的缘故,茶事比往年兴盛的原因。

喝茶的最佳环境,我以为,用四个字即可概括:幽(静)、清(爽)、畅(快)、随(意)。在茶馆听说书唱戏,在茶馆大摆龙门阵,到了晚年都不太喜欢了,更钟情于布置幽雅,音乐悠扬,茶食自取,慢腾腾地跟友人聊天儿,这样的茶馆似乎更合性情。所以我经常去,并且跟朋友推荐北京的杭州茶食店。原因就是这样的茶馆,一无时间限制,可以任意聊天;二是茶食自选,随意又很可口。当然,那里的环境布置,还有一派江南特色,让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比这更重要的就是,价钱适合普通消费者,不用另加价就可入单间,这一点也是它的优势。可惜这家茶馆如今停业了,成了我饮茶经历中的往事。

倘若是个人平日喝茶,自然无须那么讲究,不过,有两点不可以马虎,除了适度的冲茶水温,这就是茶叶和茶具。茶叶质量的好坏,对喝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不过多地说了。至于茶具,还是要依茶选器,以求最佳喝茶效果。我有四套茶具:一是工夫茶茶具,一是玻璃茶具,一是陶瓷茶具,一是麦饭石茶具。经常用的是后三种。喝绿茶用玻璃茶具,喝别的茶用陶瓷茶具,泡出来的茶味儿,自然就完全不同。尤其是在观感上,给人的印象各异,像茶叶展形的过程,就有个直观与否的问题。比如龙井茶是慢性子,放在玻璃杯中赏玩,如同观赏金鱼游动,就会获得闲适的情趣。如果放在陶瓷器皿中,就不会有观赏的机会,岂不是怠慢了名茶龙井?再比如乌龙茶是急性子,见高温水立马膨胀,倘若用玻璃杯冲泡,看见这情景心里会发堵,岂不是破坏喝茶的心情?更不要说那味道的不同。

喝茶,更多时候是自己喝,有时候跟友人一起喝。自己喝好办,坐在桌子前喝,躺在沙发上喝,都无所谓,只要自己愉悦就好。跟朋友喝茶则不同,一是要学会克制,一是要学会宽容,比如吸烟的人就要少吸或不吸,比如讨厌烟味儿的人就要忍耐着点儿,不然这茶是绝对喝不好的,闹得别别扭扭皱皱巴巴,最后恐怕连茶都会变了味儿。为了喝茶就得改改性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喝茶可以磨性情,改变人的某些习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终究不是个会喝茶的人,更不懂得茶道茶礼,最多算是脱离粗喝阶段,不过有一点自认为可取,那就是我对茶的虔诚和执着,恐怕是一般喝茶人所未有。拉杂地说点茶话,心里也就痛快,感觉更清爽。再喝茶时,就会有更多茶香,悠悠留于口齿间,生活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