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观音:如何区分手工茶与机器茶?
所谓的机器铁观音跟手工铁观音一般是指在包揉这一工序里的不同。
首先,我先大概说下铁观音的制作工序:采青→晒青→晾青→摇青→杀青→包揉→烘干→挑拣。
最开始的包揉工序是纯手工的:用半米见方的茶巾布,将杀青过的茶叶紧包成大概蜜柚大小的茶球,然后人工揉捻。一直重复这样的工作,直到茶叶成粒状。这道工序是极为费人力的,一个成年男子一天大概也就能炒二十来斤的成茶。
后来,出现了揉捻机、速包机和平板机,这时人力就被解放了很多。而且,这些机械做出来的茶叶甚至比纯手工做的还要好。揉捻机是将茶叶通过来回揉的方式使茶叶更加柔顺,方便后面的紧包。速包机和平板机个人认为是铁观音制作机械的伟大发明。速包机和平板机代替原本的人工包揉,使包揉的效率极大地提升。有这一些机械的帮助,一个成年男子一天制作百来斤成茶不是问题。为了茶叶质量,大多数人只制作几十斤。我将这种茶成为半手工茶。
最后,压茶机出现了。压茶机的原型就是机械厂压缩废铁边角料的机器。这种机器使用的是液压油缸作为动力。用这种机器代替速包机和平板机,每天制作200斤的成茶,轻轻松松。但是,这种大动力的机械也极大地破坏了茶叶的质量。
真正纯手工铁观音已经绝迹了,现在所谓的手工茶其实是半手工的。但是这种半手工茶并不会比纯手工茶差。原因是机械的包揉比手工包揉来得更加充分。
压茶机制作出来的茶也就是所谓的机器茶。这种茶跟前者对比,差异如下:
1、机器茶不耐泡。大动力压茶使得茶叶被破坏了,泡茶时出水极快,也容易就没味了。铁观音号称七泡有余香。机器茶一般只能泡四遍。
2、茶底很难看。半手工茶的茶底看起来很柔顺,而机器茶的茶底看起来就有点乱。这是因为压茶机是短时间且暴力地使茶叶成粒。并不像半手工那样的不厌其烦地包揉,使茶叶慢慢地成型,所以机器茶遇水一下子就全部张开了。
3、机器茶茶韵差很多。原因还是茶叶被大动力破坏了
二、茶叶初、精加工机械今后发展方向是什么?
一方面现在对食品安全性、对茶叶品质、对控制污染等要求都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劳动力越来越紧张,人们也希望降低劳动强度。所以,今后茶叶初、精制机械设备发展方向是清洁化生产加工和自动化生产加工。清洁化加工主要控制二次污染,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自动化生产加工解决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茶叶品质等问题。
为实现清洁化和自动化加工,茶叶初、精加工机械今后主要研发方向是:自动控制设备的研究,传感器的研制,专家系统的研发,模块化设计,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利用研发,自动化加工中心建设,最终实现智能化加工。
三、晚清老照片:这真的是茶叶加工现场,工人直接用脚踩,看上去不卫生吗?
正在制茶的男子。光绪元年(1875年),俄国社会活动家查鲁辛(Nikolaĭ Apollonovich Charushin)在清朝某地拍摄了茶叶的加工、包装以及出售的过程。具体拍摄于哪个地方没有留下记录,小编猜测是汉口。晚清时期,汉口因为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成为全国茶叶的集散地,俄国人在此投资建设了茶叶加工厂,一度垄断了汉口的茶叶外贸。
辨别茶叶品质的工作间。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有2000多年的种茶、饮茶历史。大清王朝对外出口的主要货物,就是茶叶。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一直创造着巨大的顺差。为了购买清朝茶叶,英国政府甚至不得不在墨西哥开银矿,筹措资金。
用于加工茶叶的简易机械。欧美等国贵族有饮茶的时尚,他们饮用的茶叶都来自中国。进入19世纪,饮茶时尚开始从贵族向平民传播,茶叶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必需品。西方对茶叶的需求量保持增长态势,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茶叶出口却面临危机。
工人在对茶叶进行称重。晚清茶叶出口的危机来自茶种及种茶技术的外传。鸦片战争之后没几年,英国就掌握了种茶、制茶知识和技术,并在印度种植。从此,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跃升,世界茶叶市场格局由此发生变化,清朝处于不利的一方。
工人正在踩茶。在传统的制茶工艺中,有踩茶这个步骤,据说用这种方法制出的茶叶香味醇厚,风味独特。然而,此举在卫生方面存在瑕疵,并被日本方面拿来做文章。制茶工艺传统落后,不能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进步,是晚清茶叶出口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妇女正在拣茶。拣茶是去除夹杂物、纯净茶叶品质的重要工序。茶鲜叶采摘下来后,会附带许多杂物,如茶梗、茶筋、茶籽、草叶等等。若这些杂物无法剔除,将影响茶叶的品质,进而降低了市场价格。照片中的人工拣茶,工作量大,效率低。
这确实是茶叶加工现场,看上去挺不卫生的,但是古代人的卫生意识其实没有现代人那么强,而且当时的生产力因为比较慢,所以经常会出现用脚踩这种现象。
是的,看上去特别不卫生,甚至有些恶心,当时的工人不太讲卫生。
是的,这真的是茶叶加工现场,用脚踩确实是不够卫生,但是经过高温的浸泡,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