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鱼头的文化有什么?

山里向茶   2023-09-12  编辑: admin  231阅读  栏目:普洱

砂锅鱼头的文化有什么?

相传乾隆皇帝微服游览西湖时,来到吴山下,正逢大雷雨。众人没奈何,只好直趋一小饭店内避雨,饥寒交迫,好不狼狈。店主人王小二见状,便将店里仅存的鲢鱼头和豆腐等煮一锅菜,端给乾隆等一行人充饥,个个吃得很香,无不直夸味美。待乾隆回銮后,更是念念不忘,乃于旧地重游之时,再试此菜.并题“皇饭儿”三字相赠,大家方知皇上非常欣赏其味。在好事者奔走相告下,吏民争相光临,生意十分兴隆。王小二从此专卖沙锅鱼头豆腐,成为杭州名菜,与东坡肉齐名

锅烙的历史及文化

水城即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边缘,当地的名食烙锅据说起源于明末清初。水城厅志记载,康熙三年,时封平西王的吴三桂调兵镇压水西彝族土司,到达水西后粮草不足,官兵们只好取来屋顶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坛片架在火上,把猎获的野味和采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后充饥。正是当年的这一无奈之举,创出了今天这道美味。    大概到了清末,起初使用的不带边的凹状瓦片或瓷器土坛片,逐渐改制成了中间凸状的黑砂烙锅,这种带沿的中间高边沿低的烙锅,可以让多余的油脂自动流向锅边,且随时都可以将它往原料上面浇。这时期,烙食的原料在野味野菜的基础上,增加了当地特产的豆腐和臭豆腐,并且在吃的时候要蘸五香辣椒面味碟。    改革开放后,烙锅以地摊的形式出现在了水城街头。后来,人们又将凸状黑砂锅改成了平底的带边生铁锅,并且是放到煤气炉上面加热。1992年后,水城烙锅破天荒地搬进了店堂,并很快形成了烙锅食街。这时已经是无所不烙了——海鲜禽畜、鸡鸭牛羊、家野蔬菜等各种荤素原料,均被放到了锅中,蘸碟也比原来单一的五香辣椒面蘸碟增加了许多,像麻辣侧耳根蘸水、烧青椒蘸水等。    为什么水城烙锅如今在水城这么受欢迎,原来在素有“中国凉都”和“西部煤海”之称的水城,人们冬天都有围坐在铁质回风煤炉周围取暖和在炉火上煮饭的习惯。闲暇时间,人们喜欢在煤炉上面烙些土豆、豆腐、荞糊、荞饭等小食物。现在,大家都习惯于散步时在路边摊或者店铺面去吃烙锅,并且是不分春夏秋冬地去吃。随着专业烙锅店的逐渐上台阶,原料丰富、设备齐全,并且还可以由自己动手或服务员操作的烙锅就餐形式已逐渐形成。这种家庭式的简单方式发展成了一种自助烹饪的方式,既有家的感觉,又不繁琐,很快便流行开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