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茶冲泡方法?

山里向茶   2023-09-14  编辑: admin  172阅读  栏目:黑茶

生茶冲泡方法?

我们所了解并熟悉的生茶,一般为普洱生茶,也就是没有经过渥堆发酵的普洱茶,我们简称为生茶。

生茶的正确喝法

适当茶量

大家要正确喝生茶,第一点就要注意生茶的分量,取用大概5g的生茶茶叶分量,然后再额外准备100cc的盖碗,先用沸水对盖碗进行高温烫洗,起到温杯的作用,然后再将适量的生茶茶叶分量投入到盖碗中。

冲泡水温

冲泡生茶的水温,大家要一如既往地保持100度左右,因为生茶是属于陈化时间较长的茶饮,需要用沸水来冲泡生茶,才可以有效唤醒生茶中的营养物质,并且有效去除仓味,让喝起来的生茶口感更加纯正香醇。

顺序步骤

冲泡生茶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第一泡的生茶,可以丢弃不喝,在15秒之后出汤,然后倒掉第一泡的茶汤,第二泡开始,在盖碗中可以焖着生茶大概30秒的时间之后,再出汤比较好,而后每一泡的生茶,需要适当延长浸润5-10秒的时间。

冲泡次数

第二泡的时候喝生茶,喝生茶的时候,会比较柔和,甜醇少涩,但是到了生茶的第四泡以及第五泡的时候,生茶的口感就会渐入佳境,不仅香气会明显许多,而且茶汤的回甘力还会久久在口腔内停留,齿颊留香,让大家感受到一种曼妙的韵味在回荡。

关于茶道的美文

一杯茶怎样入杯,所求殊异。茶人曰:一杯为品,两杯为解渴,三杯便是粗饮了。 平生好茶,常想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常想有茶相伴,人生足矣。文人好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彼此密不可分。“茗爱佳花饮,诗看 卷素裁”。“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柴米油盐酱醋茶,系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茶乃生活必需品。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

茶乃一种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饮是一种禅,道 士品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则是一种文化。在文人眼中,茶是神圣的扬清荡浊之物,能给人带来精神上愉悦。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丽、茶香 ,优雅动听的茶名,使人未饮先醉。温壶、烫杯、洗茶、泡茶、翻杯、敬茶、闻香、品茶,此为茶趣。品茶时先观茶形,乘热闻香,再尝其味,细细品饮。

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甜润,云雾的香馨浓厚,龙井的馥郁味甘,尽中不言中。 品茶需要好心镜。静夜独坐静思,从清苦的茶汁,可品尝出茶外的许多人生意味,心灵复归 宁静。

品茶需要好环境,以简单清幽为上。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 、美景、知音。“寒夜客来茶当酒”,品茶间主客双方曲尽情意。友谊即像酽茶,越品越浓。喝一杯好茶,听一首名曲,读一本好书,在平淡中享受举猜晌生活之乐,怀一份虚融淡泊的心境, 此为品茶之乐。教您泡杯好绿茶泡茶主要要掌握好茶叶的用量和水的温度,才能使茶的味道更好。茶叶的用量,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之说。一般来说,细嫩之茶含茶汁较少,冲泡时要多放一点;粗茶含茶汁多,要少放些。以250毫升一杯水为计,一般茶叶可放3~5克,而乌龙茶等精细茶应放8克左右。冲泡茶叶的水温,要看水的质量和茶叶的等级。如果水质较好,烧开即可泡茶,过沸会损失水中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使茶汤兆橘失去香味;若水质不佳,就要多煮一会儿,使杂质沉淀。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谓沏,就是用刚烧开的水;所谓泡,就是用热水瓶中的水。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用湿度很高的水沏茶,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但水湿过低又不易使茶叶香味溢出。为两全其美,品饮高级、细嫩的绿茶,水温最好是80~90℃。特别嫩的茶,泡茶时水温还可以再低一些。其他中低档茶,可用100℃的滚水冲泡。至于红茶、花茶,则宜用刚煮沸的水冲泡,并加以杯盖,以免释放香味。

茶和水的比例,一般是3~4克干茶,加200~250毫升的开水,泡3~4分钟后慢慢品饮为好。高档茶一次冲泡过多,会影响茶清幽、淡远的真味;低档的用量过多,苦味较重,难以入口。总之,泡茶颇有学问。只有细心揣摸,反复实践,才能享受到茶的芬芳和甘醇,才能把人的精神带入梦幻境地。

一杯的香纯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好象有烟雾缭绕的感觉.轻轻翻开书桌边上落尘覆盖的<时文选粹>随只而来的是久违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简单而耐人寻味.

呷一口茶水,含在嘴里,竟是畅快的感觉.举起茶杯观察,那上下翻滚的茶叶不正是命运沉浮的写照?这片落下,那片起来.人生得意一时,却不能时时顺心.这惊人的相似,让我不的不进一步思考.茶叶的世界观有是增样的?带着这些疑问再一次饮了一口.啊!我发现这并不是完全的甘香!也许着正是经过大起大落的茶叶的淡定情绪!这是经过日晒水煮后它的真正本色!也是一种不奢名利,不计得失的处世情怀!

罪人的茶香,熏得我一口的爽快.发亮的文字对我则有正锋另一番作用.

美文里文字自然是美的.有时饿了,甚至可以用来充饥.效果也还是明显的!也不是说人类从此告别了五谷,也不可以只单纯的去真想吃掉密密麻麻的墨水做的文字!着是一种精神食粮,它可以带给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也只有我们真正吸收了这营养,才会觉得身强体健,活力充沛.我累的时候回找我欣赏的作家的作品来细细咀嚼,竟可以解除我的劳累.我喜欢这淡淡的墨香,喜欢字里行间里发生的故事.这不正象人生的漫漫旅途,做过了,希望留下的脚印里散着缕缕清香.

体味文字,品味茶道.

我心已静处在落叶散尽的树林,就让茶香和书香给我沐浴!

心是清澈的,干净的一切叫我不必在伪装.我坦露着胸膛,真实的做我自己.阳光回在湛蓝的天空起舞,指引我人生的方向;大地会在厚重的衣服里口授于我命运的逻辑!而茶和书将回带给我无群尽的粮草,让我在漫长的旅途上不再劳累和孤独.

一杯茶过半,一页书已完.

我的思绪在曼延,永不止步!

听过茶,看过茶,也喝过茶.

听茶,听茶的传说,听神秘和渊远,听的是茶的文化。看茶,看的是茶的礼节和礼貌,是对茶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喝茶,是用茶来交友待客,用茶来消渴,用茶养心养性,茶从文化符号过渡到了实际生活中,茶就是实实在在的颜色和气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浓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喜爱独自静坐慢慢地喝茶,喜爱在茶馆的寂静中细斟慢酌,喜爱一个人新茶浅尝,喜爱独自陈茶浓酌。有一杯茶,就有一分静,在一个人的静静中品浓品淡喝茶,再因茶而品生活,品世道人生。

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烦燥时,在身心疲乏之时泡一杯茶,慢慢地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身体和枝叶,开出美丽的花,看着黄色的花瓣染透整杯整杯的水。

翠或朦胧陈红中,忘记了

身在北国的无边风雪中,仿佛身临江南有雨的茶园,仿佛是在与茶花随风起舞,仿佛听到了茶花安静的诉说。一茶在手,在茶香中听风听雨,看书看画写字。或浓或淡一杯茶,或长或短一段静。

中国的茶文化渊深博大,从诗经里的茶歌茶谣到陆羽的茶经、温庭筠的采茶录,甚至还有宋帝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从茶花茶叶,到茶具茶艺,从茶经茶道到茶论茶歌,纷繁驳杂,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之深之远之悠久。

中国的茶种类很多,主要的还是红茶、绿茶、花茶。绿茶有毫茶、毛峰,有炒青的毛尖、烘青的龙井等。红茶是由绿茶发酵后制成的,名品有四川沱茶、广东铁观音,有滇红、祁门红茶和普洱茶等。花茶则主要是茉莉花茶和菊花茶。

好茶有香、有形、有色,而再有典故就是名茶。

茶之五味浓淡涩苦香中,香为主,清香,淡香,浓香各有风味

红绿花茶各有风味,绿茶清香润喉,提神醒脑,芳冽沁人。据说最好的还是当年新茶,苏东坡有词: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绿茶中的碧螺春是清淡美人,清香袭人。而乌龙稳重沉着,有厚劲,醇香回味如老酒。黄山毛峰,冲泡后香如白兰,味醇回甘;恩施玉露,香气清鲜;白毫银针,清香甜爽。龙井隐逸高远,虎跑龙井只有耳闻,尚无目睹口享之福。

红茶通常比绿茶更浓,味也比绿茶要苦要重。其浓茶色如墨褐,其味绵长浑厚,另有一种朴绌糙涩。而砖茶据说要用铁锅煮,喝起来温吞厚道,就与如多年老朋友相对。

花茶是带有花香的,或是茉莉花淡香,或是菊花的清香,其味清爽淡雅,如小家碧玉,还可消暑解毒清心。

好茶有好形,干茶叶的形状和在水中形状都要好。碧螺春白毫显露,卷曲成螺,色泽银绿,翠碧诱人;黄山的毛峰,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恩施玉露,芽叶细嫩匀齐,色泽鲜绿;白毫银针则如细长银针,银针挺立,上下交错。而雨前茶更有一旗一枪,三上三下,似烟轻岚。用透明的玻璃杯盛茶,可以观茶叶上上下下,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以白花瓷碗盛茶,可见茶叶浮泛曼舞。

茶色另是一品:好茶方有好色泽。绿茶的颜色清得散淡,有的黄亮清澈,有的银绿翠碧,有的色绿如玉。红茶就稳就重,酽得妖艳醇厚。功夫茶喝的是功夫,喝的是茶具,喝的是心情,是功夫而不是茶了。

第一次喝红茶是在一个旅途上的小客店,长途奔波后小憩,一罐驱寒消乏的浓浓热红茶,虽是匆匆忙忙中,但那茶的颜色仿佛是年过三十的女人,艳得沉着深厚。而花茶花色,如花一样通透,如花一样轻盈,如花蕊一样美丽。有茉莉花清香,有菊花浓醇,如春风拂面,如秋风扫叶。

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古诗词中茶咏是一大题,陆游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有“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老杜有“柴荆具茶茗,迳路通林丘”;杜小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朱敦儒有“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李清照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有“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辛弃疾有“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在中国的茶之外,日本的茶艺馆,把茶文化提升到了顶点,器具精美,细乐雅具,又有美女献茶献艺,是纯是纯而又纯的茶文化表演。英国家庭里下午茶中的红茶和黄油面包,是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喝的是淑女风范和绅士风度

还有另类的野茶,有现代生活快节奏中匆忙的袋茶,有不知是精华还是糟粕的茶末。

喝茶有人是消暑解渴,有人是因为茶的香,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也有人为了喝茶而喝茶。有的茶是喝的,有些茶是用来品的,同样的茶不同的人喝就是不同的茶。

周作人说喝茶当在江村,在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红楼人物妙玉则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苏东坡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又是一种喝法。而以雪水煎茶,会临无声落雪,拥袅袅飞花,任心醉神融,更是极至之雅。还有久久向往中的龙井问茶,在景色怡人,群山覆翠的清幽处听典听故,再一杯一品,不知今日还有否。

杯水如名淡,雅兴自然浓。浓浓淡淡的茶常让人想往老守竹篱茅舍,袖手尘澜浮泛,任岁月湮逝,向往三山五岳散淡人物,三杯两盏香茗。

茶的品法,可用粗瓷花碗,可用透明玻璃杯,还可用南泥小碗,再有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那种美感,是一种朴素到骨子里的惊艳。

酒长饮可以当歌,茶浅尝亦能小醉。数叶狮峰龙井,三两盏陈年普洱茶,一壶江南草长莺飞季节上市的新茶,浸透了塞外风雨中的浓浓淡淡,沉浮飘荡都让人酽醉。

一杯一茶,一茶一花,美丽的花里一定都有着一个美丽的魂灵。茶中淡淡的苦涩,有南北风雨的浮尘,有四季风霜的味道,有风雨过后平平静静的淡。

花瓣在水中轻轻飘动,我读得懂她的痛楚、寂寞和热烈,看得懂她的默默花开花落,看得懂她的从容而淡然的美丽。她也懂我静夜里的不眠,她也懂我的沉默,也懂我的浓淡相宜。喝下一杯浓茶,就让我想起岭南连绵的雨季,让无限的春光从心底流过。

时间如流水过去,只有茶浓淡依旧,随便推开窗,窗外是和风温煦的静静秋日,蓝天白云下树叶沙沙作响,身边茶香袅袅。人生的从容舒怡就如这闲适的热茶,珍重才是幸福。人生的闲暇,才是喝茶,品茶的时候。浮云人生,炎凉世态,最宜于在人过中年的匆忙之后品尝。三餐的五谷,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浓淡,浓有浓香,淡有淡香。

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就在茶中。

品茶、品心情、品人生,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它的可贵之处,只是有的人没有去慢慢品味而已,有人说成熟的女人喝咖啡,成熟的男人喝茶。最近峨眉山的竹叶青喝完了,我更换了但大红袍,大红袍也需要去慢慢细心的品,品出它与竹叶青不同的意蕴。茶香飘荡在山谷之间,惹得云也清清淡淡的,这种感觉实在太美了。淡而不涩,清香而不扑鼻,缓缓漂来 ...

咖啡和茶总能将人带进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在那一片不透明的咖啡色中及那层淡淡的烟气里,想象成一个最寂寞的人。于是,咖啡的这份苦,便是苦在心的最底层。茶则象征一种意蕴。喝茶需要一份耐心和极大的克制力,才能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到茶的意蕴的,即使是上等的好茶放在一个不懂得品味的人的面前,他也感觉不到茶的幽香。茶越喝越淡,就象很多感情一样,会随时间而月来越淡。茶越喝越淡,但是,我们用来泡茶水的紫砂壶里的茶香,却会越来越浓......所以当一切都淡去以后,留在我们心底的印记是越来越深.....很多东西是摸不去的记忆。茶如人生,随和时光的推移,我们也渐渐的老去。正如我们眼角的皱纹,鬓霜飞。

懂得记忆是智者,善于忘记是大智者,“事去而心止”则是人生的大智慧,世间万物任何事情都是相关联的,有阴必有阳。

我感觉淡茶的味道更耐人寻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矛盾,也是哲理,因此,人生中即使有一时的曾经一度让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磨难,这种痛苦与磨难也不会是毫无价值,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吃一堑长一智,让意志更坚定,思想和人格更成熟。常常感触于那份透明的浅绿或暗黄,及那片片似卷似舒的叶子。

要喝就要喝淡茶,那味道也一定是极淡的,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一阵来自山上泉边的清风,吹到了身边。有时,也仿若有人在背后的不远处燃起了一束来自遥远国度的冷香,里面夹杂着几许宗教的安和与静美,于是,心灵便是一片从未有过的澄澈,也似乎化作了唐宋诗篇,任人品味,意蕴无穷。此时,品味一杯香茗,就如同品味甘美的人生。

清茶一杯赛美酒,飞舞的茶香也飘逸。走过喧嚣浮尘,蓦然发现,平淡,才是最真最美!!

品茶人生

平生烟酒不沾,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

用玻璃杯沏茶别有一番韵味。透过昌莹透明的杯体,可以享受更多的茶趣。尤其下班之后,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观望着眼前杯中的变化,你会发现其乐无穷。观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蒙飘缈的雨雾,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仿佛会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入语驿边桥”。

那杯中的茶叶更是变幻莫测,朵朵嫩芽,缓缓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嫩叶)枪(芽尖)交错,摇曳沉浮,百态千姿,栩栩如生。细心观察,那片片绿芽上竟会看出茸茸细毫,犹如勃勃生机的春天。举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销觉茶韵清苦,细细品尝,回味之中略有甘甜。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许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价值。

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

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进而言之,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多好的茶叶,无论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的“大红袍”,还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铁观音,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他的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不必去追求那所谓的永恒,追求生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如果为此穷尽一生,岂不是本末倒置?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溽,殆矣。”我以为,品茶之中所有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种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而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穷困及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涩,才能醒脑提神。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香涩浓淡茶滋味

《西游记》里,齐天大圣与五庄观的大仙怄气,令人参果树萎地,求观音大士施展法力,使人参果树起死重生,众人皆是欢喜,颇类似茶的经历。青青茶叶,素手采摘,妙手炒作,烘熏成品;每片茶叶,独善其身,同万万千千的茶胞们拥挤于载体,和而不流,一如君子;虽不象未摘前披绿带翠,依枝鳞簇,却因燥困,玉成坚贞,从而渡过悠悠的岁月,旦经冲沏,枯茶便沉溺在滚滚的热水中,于壶盏里婉转舒展,若咸鱼翻生,让人喜爱。

采茶,制茶,沏茶,针对茶本身可谓无心插柳,待时成荫,茶能令人乐道,却也要手工调校,这茶本色,终究靠煅囤,才可褪去初生的青涩,再由热水冲泡,赢得最后的口碑,好比人的际遇,各有不同,历经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方是圆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缘起“素以绚兮”的绘事;想那金玉甘橘,无客问津,过了时令,难免败絮,其怀才不遇,呜呼哀哉,与谁悲恸?香草灰烬荒原,美人终老镜鉴,一生的芳华,沦作万古的尘埃,上天列之为刍狗,何尝不哀其伤?向阳的春花亦受乍寒的月照,争艳之际,人头攒动,凋零之际,寂寥独怆,其一盛一衰,表出世态炎凉,难怪东蓠采菊士不喜登徒子之德。红尘间的香涩本有其熙熙攘攘或孤芳自赏的味道,生命的成长在于节气,而兴兴旺旺,却又需面面俱到的缘分。刻意的真谛在于磨砺得自然,流众随俗,贵在真切,能长长久久,也算是柳下惠观花了。

青青的茶叶,附世不为弄雅,入俗不为繁华,由枯竭而滋润,由酽浓而清淡,默默地接受火热的考验,水烫的洗礼,只为还了原本模样,然后痛痛快快地散发出苦尽甘来的气息。

四面青山一湾水,品茗缩影着古老的情调。倒茶之际,恍然同高山流水对应,人是巍峨的山,壶嘴是探头的崖,盏是盛水的潭,茶水是倾泻心曲的间歇飞瀑,那提壶举盏,静动和谐,对视里,心弦共鸣,即使没有干果助兴,单就言语,也是不错的茶点;一人独饮也成趣,自斟自酌,堪比独撑乾坤,只身拔山擎海,无拘无束地消遣着自由天地,老庄若生于斯时,也要无为而为了;而运转茶具,捏拿正好,有条有理,不温不火,事香茗若理万机,男人远离庖厨恐怕暗蕴于此,不参政也是素王,独女人不喜男人这般,天下事本荤素相间,男人若故作清高而得其乐,应予改正,系戴围裙,真汉子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

茶的香涩,世人共识,都市与乡野,高明同凡夫,皆品一样的滋味。饮茶若能心无旁骛,只凭嘘呵咂咽,便可化解人间的纷纭或冷漠,手上的温馨熨贴着不尽的情怀,融在暖暖的茶水里,漫漫和骎骎的时光都藏于胸腹,惟感觉未起的点就是未达的终,短暂的存在就是刹那的永恒,这山山水水从来都是天长地久的安居乐业。茶异于酒,同是醉,茶是信任,酒是胡话。相逢相庆宜饮茶,即使分离,也哀而不伤,因为明净,怨而不亢,因为厚道;茶别于水而不忘本,润肺腑,涤郁结,人情味十足,茶浓茶淡,心意盎然,简直是一纸前人序言今人续文的佳作,天不荒地不老,全无烂柯之虞。那茶,洋溢着沧桑对青春年少的追忆,无声无息的往事,历历在目,梦一般的可及不可触,在缥缈的香涩中萦绕,在莫名的心绪里飘逸,久遣不散……

喝茶 梁实秋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叉子,形进于茶,声进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袜升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只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

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有友来自握陵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见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的“卖席的睡凉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面前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座,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于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为名,乃迳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有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瑟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的平湖秋月就由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飘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再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卖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位,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犹如玩具。更有娈婉卯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功夫茶,段好戚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只是否故弄玄虚,谓炉火于茶具相距七步为度,沸水和温度方合标准。与小盅而饮之,若饮罢迳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梦嗅两下。这茶最具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功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那里有那么多冻顶?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喝茶 周作人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GissiI1trDe)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Ne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己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字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馍馍”,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点心虽是豆米的成品,但那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如各色的“羊羹”(据上田恭辅氏考据,说是出于中国唐时的羊肝饼),尤有特殊的风味。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棺”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在南京时常食此品,据云有某寺方丈所制为最,虽也曾尝试,却已忘记,所记得者乃只是下关的江天阁而已。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适,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逞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

吾乡昌安门外有一处地方名三脚桥(实在并无三脚,乃是三出,园以一桥而跨三汉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曰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周德和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几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的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曰:

辣酱辣,

麻油炸,

红酱搽,

辣酱拓:

周德和格五番油炸豆腐干。

其制法如所述,以竹丝插其末端,每枚值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软,大约系常品。唯经过这样烹调,虽然不是茶食之一,却也不失为一种好豆食--豆腐的确也是极好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种种的变化,唯在西洋不会被领解,正如茶一般。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渍”,以腌莱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萝卜,日本泽庵法师始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困即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为可惜也。

大茶壶与小茶壶 林清玄

偶尔会想起十六年前为我们泡茶的小妹妹,她现在也是中年的人了,一定也经验了一些沧桑,我想,她一定很幸福的生活着,一直有花样的微笑,因为我深信:能把茶泡得那么好喝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吧!

我从前在一家报馆上班,坐大办公室,是一百多人的办公室,光是打工的工读生就有好几位。在我们编辑这边的工读生,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女,长得非常清秀可爱;同事都很喜欢她。她讨人喜欢的不是长相,而是性情,每天都好象怀抱什么样喜悦的秘密来上班,然后一直抱着秘密的微笑下班,她对待每一位同事都像兄姊,语调里有尊敬和体贴。我很少看到性情那么好的人。令我最难忘的是,她知道什么人是几点来上班,谁喜欢喝开水,谁喜欢喝茶,在最恰好的时间,她会泡一杯茶来。

我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发现桌上有一杯热腾腾的茶,天天都使我非常感动。我在还没有喝茶前,就会跑去跟她道谢:“小妹,真谢谢你呀!”然后就会看到一朵微笑像花开起来。报馆里的茶叶通常是粗糙不堪的,却因为她的细腻体贴,使我觉得那茶非常好喝,我时常对小妹说:“像你这么细腻的人,长大以后,世间哪有男子可以与你匹配呢?”

后来,小妹因上学而不再来报社打工,我每天上班,看到空的茶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怀念与感伤。

如今,我离开报社也有十年了,上司与同事的脸都因为时间而模糊了,但小妹的脸还非常清晰的越过时间,她泡的茶?那把粗茶泡得很好喝的茶?,还常热腾腾的从心里涌出来。

从那时候,我就知道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好的茶叶,不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只要有细腻体贴的心和对待人的善意,再普通的茶里也有无尽的滋味。

许多喝茶的人都不免会执着于用小壶喝茶,认为这才是「功夫茶」,用大茶壶或大茶杯泡茶的人是不会喝茶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见解。一个人用盖碗也可以泡出好茶,而大茶壶里也有特别的滋味。

记得童年时代,乡间的十字路口,或寺庙、车站的门口,都有大茶壶的「奉茶」。奉茶的茶叶都不会很好,是茶枝煮成的,也有一些是米茶、麦茶、决明子茶,但是用大碗一骨碌灌入喉中,一阵清凉到底,想到那些不知名的奉茶的人,他们用心煮茶,给过路人清凉的善心,就会非常感动。

一直到现在,乡间的公园也有为人泡茶的人,他们带着一把大茶壶,几具玻璃盖杯,在乡下的凉亭冲茶给人喝,清晨或黄昏到那里去喝茶,一碟瓜子、一盘象棋,就会使我们感受到茶中也有情味。

喝小壶茶,是明朝才开始的,明朝以前的人都以茶碗喝茶,寺院里则是用大茶壶喝的。想想,在唐朝数百人或千人以上的寺院,敲了木鱼或打了茶鼓,僧人鱼贯而入,排成几排,管茶的「茶头」和「茶座」,用一个大茶壶,倾注在茶碗里,大家安静的喝茶,提神静心以便等一下继续打坐修行,光是想想那样的场面就要令人动容。泡茶的人比泡茶的技术重要,喝茶的心比茶叶更重要。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泡茶的故事:有一位少女大学毕业以后,去应征文书的工作,被公司录取了,由于公司里没有文书的缺,经理就暂时安置她做泡茶的工作,领文书的薪水。一开始,她很开心,认为泡茶的工作简单,又可以领文书的薪水,很安心的为公司同仁泡了一段时间的茶。

过了一年多,她心里开始嘀咕,自己是堂堂的大学毕业生,老是做着低三下四的泡茶工作,心里很不开心,不但端茶时表情郁郁,连泡出的茶也很难喝,弄得整个公司气氛僵硬、人心惶惶,有一天经理喝了一口茶就吐了出来:“堂堂大学毕业生连茶都泡不好,干脆离职算了。”少女听了很伤心,决定当天下午就提出辞呈,正在这时候,公司有一位重要客户来访,谈一笔数目很大的生意,经理便叫她泡茶出来招待客人。少女擦干眼泪,心想:“这可能是我在这家公司泡的最后一壶茶了,不如好好的泡,不要让人觉得我连茶也泡不好。”她非常专心细腻的泡茶,用灿烂的微笑端茶出去,客户只喝了一口就说:“呀!好久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茶了。能把茶泡得这么好的人,做任何工作都可以胜任的。”经理也喝了一口,久久说不出话来,这同样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水,和早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故事的结局很好,公司做成一笔大的买卖,少女的辞呈被退回,立刻调任文书的工作。我喜欢的人生态度,是工作与泡茶是同一回事,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因此,泡茶给人喝是一种很好的供养,并不是卑微的事。

我喜欢小壶茶、盖碗茶、大壶茶都能泡得很好,并且有好心情去喝。摆在我们眼前的小茶壶,可以为三五知己而倾注,如果我们能尽心的去爱朋友、体贴朋友,泡起人生的这把大茶壶就容易得多了。偶尔会想起十六年前为我们泡茶的小妹妹,她现在也是中年的人了,一定也经验了一些沧桑,我想,她一定很幸福的生活着,一直有花样的微笑,因为我深信:“能把茶泡得那么好喝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吧!”

关于  茶道

过去中 国文化里讲,给客人端一个水杯上来,水杯里的水不要加得太满,否则对客人不礼貌,就是说,先给你一点点,闻到很香,吃得少的东西就会香,过去有一句话叫“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福建人喝 茶,就是用一个很小的茶杯,闻一闻,喝下去,这就是茶道。

学佛人要心如止水,心要像水一样地平静,意如明 镜,意念像镜子一样,当你的心中有了一面镜子,不管什么念头出来,镜子都会把它照出来,你能看到自己的念头,你就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错了。因为人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只能看到别人的毛病,所以菩萨就叫我们在自己的心中装一面镜子,把自己的意念反射 出来,让自己来看,你一看这个是恶的,那个是善的,那么你就知道自己的心是好心、还是坏心。菩萨就是要我们懂得意如明 镜,自己把自己给照出来。

很多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喜欢修悟性法,就是说我都明白了,修悟性法要切记,魔障特别多,这是师父今天要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睡觉之前,想着问问菩萨:“菩萨,我能够去做这件事情吗?”看着菩萨的眼睛,然后自己的脑子里在想可以做这件事情,突然之间,感觉菩萨的眼睛眨了一下,其实是自己的眼睛眨了,还以为是菩萨同意了,好了,魔障上去了。你们要记住,修悟性法,魔障特别多,因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的戒 律会减少,经常靠自己悟性的人,戒 律会减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人家都来请教你佛法的问题了,然后你对自己的戒 律减少,贡高我慢,接下来很容易堕 落,修心修得不好的话,最怕的就是退转堕 落。

过去师父跟很多法 师讲过,修得越高,跌下来越重,修得越好,做错事情惩罚越严格。所以,明明是自己内心的邪思邪见,明明是自己内心的想象力,非要说是菩萨说的。很多人跪在菩萨面前说:“菩萨,你原谅我吧,菩萨,我是很苦的,菩萨,你成全我的这个欲 望吧?”你看,菩萨又眨眼睛了,他认为这是菩萨给他的灵感,这种人是最容易修偏的。神  经病是怎么来的?修到后来把自己心中想的那些邪思、不对的东西,说成是菩萨说的,这就是邪思邪见。

所以,我们修心要把苦修和悟性结合起来修,一个经常苦修的人,是不容易走偏的。有些老妈妈什么都不懂,她就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她照样上天,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因为她从来不做坏事。因为他一辈子行善,不做坏事,他苦修、守戒。守什么戒呢?就是我不做坏事,我不贪、不瞋、不愚痴,所以,苦纳州乎修就是要严守戒 律、念经、放生,去除障碍,靠这些就能够修好。师父问你们,很多人晚上睡觉了,可是有人还在观音堂跪在菩萨那里磕头,人家靠的就是精进 修行。能够苦修的人,就会慢慢地修到一心不乱,最后往  生西   方极  乐  世 界。

成佛、成菩萨靠悟性,师父讲给你们听,悟性和苦修这两者,开始修心的时候是靠悟性,修到后来是靠真 修,现在明白了吗?很多人一开悟,觉得自己像菩萨了,什么都明白了,自己过去怎么样讲得一套一套的,但是他不好好修,最后就走偏了。还有一些人一有点开悟,就天天磕头,一点智慧都没有,怎么度人啊?大不了修成一个阿罗汉果位。

要懂得,苦修是基础,明白开悟是你的本性。师父告诉你们,在人间是苦多乐少,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在人间是非常的快乐。在人间修就是要学会能够自我控圝制欲圝望,你们可以试试看自己锻炼一下,看见一桌子的菜,非常想吃很多,但是要控 制,吃个七分饱就行了,不能把胃撑得太饱。看到男男女 女的色相,要想到自己不能有这种想法,要控 制好自己的欲  望。有些人看见床就想睡觉,不想起来,这也不行,想一想有多少次就是爬不起来,但是你一旦起来了,就真的起来了,刚才那种想赖在床 上的感觉就没有了,对不对?所以,学佛修心要跟自己的欲 望做斗 争。

接下来,要控 制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都是害你的,让你每天都有止不住的欲圝望。眼睛看见好看的东西想买;耳朵听到人家说什么了,洞悉又开始生气难过;鼻子闻到香的东西,又想吃,其实很多人已经吃得很饱了,但到了另一个地方,阵阵香味扑鼻,控 制不住又想吃了,这就是控 制不住自己的欲 望;舌 头不停地想吃好吃的东西,嘴要说自己心里憋不住的话,所以要管住自己的舌 头;身就是自己的身 体、身 体的需迹亮求,都要控 制好;还要管控好自己的意念,因为我们每天有很多的欲 望。

学佛人要懂得没有欲 望,师父以后要你们修得高的时候,你们要没有欲 望。比方人家说:“这个东西很好吃,你吃啊。”“好,谢谢,我随便,无所谓。”“这个东西大家都有的。”“我有了。”好了,没有欲 望了,你就成功了。“大家都在赚 钱,你赶紧买股票吧?”“没钱,我不买,我自己的钱够用了。”你永远没有欲 望,这样的人就叫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过去修行人讲,衣服是给你遮住身 体避寒的,所以学佛人在穿衣上不要有太多的追求,只要是普通的衣服,可以把身 体遮起来、保暖就够了。吃东西就是食要随缘,就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很多人心态不好,看见东西不好,就不想吃了,一看是好吃的东西就多吃,这就是贪啊,修心的人连这个贪心都不能有。庙里的食物每天都差不多是一样的,那你每天都要吃,而且心中要有一句话,就是“够了”的原则,就是我今天不管吃什么东西都要觉得够了,你就成功了。

过去中 国文化里讲,给客人端一个水杯上来,水杯里的水不要加得太满,否则对客人不礼貌,就是说,先给你一点点,闻到很香,吃得少的东西就会香,过去有一句话叫“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福建人喝 茶,就是用一个很小的茶杯,闻一闻,喝下去,这就是茶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及宣传。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