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职业中专学校

山里向茶 2023-01-16 00:52 编辑:admin 190阅读

永春职业中专学校是永春县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81年10月,原名永春城关职业学校,1987年更名为永春高级职业中学,1995年5月升格为职业中专学校,同年10月被确认为泉州市重点职业学校,2006年晋升为福建省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永春职业中专学校简介 永春职业中专学校现为泉州市文明学校、福建省煤矿安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泉州市首批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泉州市星火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永春县首批“平安校园”、县交通文明示范学校、永春县青少年培训中心、永春县企事业单位财会电算化培训考试点,学校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校原址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崇贤中学,学校创办时校舍简陋陈旧,只开设三个专业,学生200多人,规模很小;1996年春,学校迁至桃城镇张埔村。

在承接永春师范原校舍(丰维楼、音乐楼、食堂膳厅、5幢师生宿舍楼等)和其它校产的同时,学校自筹建造的新教学楼及侨胞梁良斗先生乐捐的60万元人民币兴建的“颜秀兰大楼”也投入使用。

1998年,学校又修建了通往永仙公路的水泥大道和校门楼,陆续修筑围墙,硬化校路,校容校貌不断美化。2006年由侨亲李深静先生捐资150万元人民币兴建的光邦科技楼,2008年兴建的学生公寓楼现已投入了使用。

永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把永春职业中专学校的建设摆上“科教兴县”的议事日程,县委书记、县长及有关领导多次亲临学校考察指导,仅2005年至今已拨款360万元人民币用于学校基础建设,并无偿征地30亩用于学校校园的扩建。我校占地面积77337.2O,校园建筑面积27423O,绿地面积21852O。

校园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校舍利用率高。教学区(教学楼7幢其中和平校区2幢)有85间教室,有计算机室、电子制作室、电工实验室、彩电实验室、PLC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家电实训室、服装CAD室、服装制作室、服装打版室、特种机实训室、电脑平车实训车间、生物医药实验室、财会电算化实训室、矿山机电实验室、画室、钢琴室、专业舞蹈厅等各专业功能室共30间,能满足2500人以上在校生进行学习、生活;学校重点部位都安装监控设施。

按照学校校园规划,我校还将建设图书馆、体育馆等,届时学校将新建约20000O教学用房,能容纳在校生3000人以上进行学习、生活。校园楼宇错落有致,绿草成茵,树木葱郁,操场宽坦,校路通畅,是理想的育人环境。

学校现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制作、财务会计、生物技术制药、电脑美术、幼教与文秘、计算机网络技术、茶艺与经营管理、茶叶生产制作技术、矿山机电、采矿技术等11个专业。

其中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2007年9月确认为省级重点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被确认为首批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2009年被确认为市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2007年1月被确认为市级重点专业,2009年9月申报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会计两个专业2008年9月被确认为市级重点专业。

现有教职员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6人,文化课教师34人,专业课教师74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88人,占81.5%,中、高级教师48人,占专任教师的44.4%,双师型教师59人,专业带头人14人。自2004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2007―2009年在校生年平均2154人,举办服装电平车工、彩绘工、针织工、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等各类短期培训达6347人。

学校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立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方针,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办学理念,践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质量至上、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服务经济”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社会变革趋势和我校地处山区的实际情况,潜心探索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充分挖掘学校各办学要素的潜能,着力打造一所管理严格,人文素养高,学习氛围浓,创新精神强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教师参加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54人次,学生参加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160多人次(其中市级有76人次,省级64人次,国家级20人次),县级奖励230多人次,特别是我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在参加第四届泉州市学生服装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第2名;张巧芳同学获市全能第1名,省服装技能大赛全能第1名,并代表福建省参加2008年全国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福建省最好的成绩)。

办学28年来,学校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有公司老板、经理,工厂技术能手,有教师、服装设计师、会计师等,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很多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的自主创业成为企业老总。

近三年来,我校以“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民生,面向基层”为工作原则,努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主动走向市场,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使学生不仅能顺利就业,而且家长放心,用人单位满意,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