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本茶道的历史有哪些
茶初次传到曰本是在奈良时代,由遣唐使们带回来的。然而茶道从“唐风茶礼”变为“倭风茶汤”,即形成具有和风的茶道,却是数个世纪后的室町时代的事了。
十五世纪末,曾为足利义政茶人的村田珠光,吸收禅院茶礼,以朴素、淡泊为尚,屏弃一味崇尚中国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创立了具有禅理的茶道。经武野绍鸥等人的完善,最后由千利休集大成,确立了曰本的正宗茶道。从此,饮茶由单纯的趣味性、娱乐性发展成表现曰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一流派自十六世纪后,演化为“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派,一直流传至今。
二、宋元时期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三、鄂南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哪个时期?
咸宁市上古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为东吴武昌郡,唐为鄂州而辖五县:江夏(今咸安在内)、永兴(今通山在内)、武昌、蒲圻(今赤壁、嘉鱼在内)唐年(今崇阳、通城在内)。唐以后或分属武昌郡和兴国军或统属武昌路、武昌府,因此咸宁市古籍称“鄂州茶”、“武昌茶”和“兴国茶”都主要指今咸宁六县市区的茶。
因我市古为鄂州,今在鄂省(湖北省)南部,故简称“鄂南”。
鄂南茶事甚古,晋代便有“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其时鄂南属武昌郡,唯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当指九宫山一带。唐陆羽《茶经。茶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鄂南是唐鄂州主体,也应是当时主要产茶区,其时唐年(今崇阳、通城)和蒲圻两县大黑茶甚著名。
宋代鄂南茶事全盛,兴国军以产片茶出名,苏东坡来游并品茶留诗,。已有“进宝、双胜、风髓、桃花绝品”等名茶闻世;崇阳(包括通城)以龙泉山的“龙泉茶’’(后称小港毛尖)为主的白毛尖质高价好量大,已达“民以茶为业”的盛况。《宋会要.食货志》记:“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52),兴国军之永兴(今阳新)、通山936,555斤,………鄂州之蒲圻、江夏、通城、武昌、嘉鱼、咸宁、崇阳177,710斤12两”。
可见鄂南在宋代已形成以兴国军和崇阳为主导的产茶大区,茶质、数量和效益都是很高的,此为鄂南茶第一盛期。元、明两朝,因茶马官市剥削过重及受崇阳宋代县令张咏“拔茶植桑”的影响,兴国、崇阳荼事渐衰,重心转入蒲圻羊楼洞,改片茶(蒸青团饼茶)为“帽合茶”,初步占领边蒙市场,羊楼洞开始成为湖北著名的茶叶市场。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废茶马市,鄂南茶大发展,乾隆年问,仅羊楼洞一地便年产帽合茶80万斤。晋商携巨资入鄂南,首先在羊楼洞开“三玉川、巨盛川”两茶庄,后茶庄速增,遍及鄂南各地,老青砖茶成了鄂南主产,统占了边蒙市场。
道光四年(1824),广州茶商均大福始至通山杨芳林购红茶运至广州销英国,杨芳林“瑶山红茶”渐渐声满伦敦。
从此鄂南红茶大盛,形成杨芳林、柏墩、龙港、羊楼洞、大沙坪五大茶镇,百多家茶庄生产红茶外销英、俄等国,杨芳林盛时年产红茶23,000箱,羊楼洞最盛时年产红茶lO万箱,红茶庄达50余家。
19世纪末,英国转向其殖民地印度和锡兰购茶,华茶受排斥,鄂南红茶突然衰落,转为由俄商和晋商大量投资的老青砖茶生产(也收制小部分红茶),其时俄国一年从湖北进口90余万担茶叶,主要是在鄂南,至使羊楼洞茶庄盛而不衰,其余鄂南四大茶镇也茶事兴隆。
鄂南茶经清末民初百年极盛之后,于抗战时彻底衰落,茶庄倒闭、茶镇破败、茶园荒芜,在宋代便“民以茶为业,,的鄂南到1949年仅有茶园3.58万亩,产茶仅2.4万担,不到前鼎盛期的l%了。
解放后四十多年,鄂南茶事逐渐恢复,先是以赵李桥砖茶厂为调控中心,以边销老青砖茶为主产,逐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回升到18万担。
这前后开始细茶生产,逐步研制出“鄂南剑春”等一批名优绿茶和花茶,形成以国营羊楼洞茶场为龙头的一大批细茶生产经销场(厂),技术、设备、工艺、科研、管理均有很大的发展,到1988年,全市有生产、加工场(厂)1500多家,总产值由1949年的54万元上升到3,000万元。
之后的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鄂南茶人着手大力开发茶叶经济,一批名优茶日益转精,在国内国际都具有一定知名度,整体性的宏观开发规划在酝酿、成熟着,大幅度开辟新茶园、彻底改造老茶园、全方位发展老青茶、红茶和名优特新绿茶和花茶的势头已经形成,鄂南茶叶超越古代鼎盛期的时机已经到来,茶叶经济已重新成为整个鄂南经济的重要支柱。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果解决了你的问题,请点好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