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不仅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诞生,而且也意味着我国文人茶饮活动集团的形成。饮茶这一风俗在中唐后便流行于文人士族之间,而我国的茶文化体系也自此更具文化性与内涵性。
唐朝是我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阶段,宋朝茶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茶文化的兴盛,并且为明朝茶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茶以雅志”的文化风尚也成了文人墨客竞相追逐的人生境界,饮茶被视为精神享受与修身养性的统一体。
唐宋时期出现了诸多咏茶名诗,其中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以及苏轼的《咏茶》一直为人所称颂。
然而,咏茶诗的发展巅峰期却是在明代,“吴中四才子”的茶诗备受世人推崇,无论是其主旨内容还是核心思想抑或是艺术境界与思想情感的表达都颇具历史时代性。明代茶诗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所承载的物质文化情趣,而成为了中国茶诗史上一朵瑰丽的仙葩。
明代的茶以及茶文化相较于唐宋两朝都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明朝初年,茶叶形式依然以团饼为主,明太祖从休养生息的角度出发,对茶叶制作进行了改进并创制了芽茶。茶叶形式的革新客观上推动了明朝制茶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茶叶品种愈发多样化,黑茶、青茶和红茶以及花茶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茶叶种类体系。
其实,明朝茶文化最显著的变化是茶叶冲泡方法的改变,唐宋时期的茶叶冲泡以煎茶法与煮茶法为主,而明代则直接以沸水冲泡茶叶,简化了茶叶冲饮的方式,使得品茶艺术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其在汲取了宋朝文人治国而乱政的教训之后对文人一度实行压制政策,于是文人士大夫的政治抱负无处实现,在一腔报国热情冷却后转而埋头于琴棋书画的研究中,以诗画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而作为高雅文化象征的茶则成为了文人聊以自慰的最佳选择,以茶表现自我,以茶诗抒发其志向,以茶画勾勒其心中理想,茶文化便成为了明代文人们的精神寄托。
二、中国最早的茶叶专著是什么?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茶叶的科学专著,为唐朝陆羽所著。全书七千多字,共有3卷,分为10篇。论述了我国种茶的历史,介绍了茶树的产地、品种、生产工具和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等,并附有各种茶具的图解。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它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自唐代后,历代茶商皆奉其作者陆羽为“茶神”、“茶祖”。
三、是谁发现茶的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一个叫祁叶的人,他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茶叶的,那个时候茶不是象现在一样经过翻炒的,是从茶树上摘来放进茶具里面就泡的!
到了三国、两晋以后,茶文化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起来,茶人茶事多有所见。
唐宋时期,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茶文化发展到这一时期,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各地,茶一下子成为举国之饮。而且,这时出现了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及其《茶经》,将茶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由于茶人辈出,使饮茶之道如对水、对茶、对茶具、对煎茶的刻意追求达到了一个极尽高雅、完美、精妙的地步,以至于到了唐朝后期和宋代,茶文化中出现了一股奢靡之风。
禅僧们为了更好地参禅也开始大量地饮茶,他们对茶的研究、理解和追求,迥异于世俗之人,宗教色彩和禅宗思辨的介入,使中华茶文化史上出现了一种特有的现象:茶禅一味。
明清以后,茶文化似乎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刻意追求好水的人少了,一味讲究贡茶的事也少了,茶人更追求、讲究的是茶的本身至味和内在意味,并藉以实现精神上的追求,得到心灵的抚慰,或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在现代社会,茶文化更起着丰富文化休闲生活,促进茶叶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推进国际文化交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的茶文化规模将更大,涉及领域更广,功能更显著,传统与现代融合更为紧密,茶文化将成为世界性文化。
四、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茶艺的著作是?
唐代陆羽的《茶经》
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陆羽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和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有了《茶经》,我国的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翁,又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
其实,陆羽这个人原来是没有姓也没有名的,他到底应该姓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竟陵有个龙盖寺,寺中有位智积禅师。有一天早晨,寺里的和尚听到外面有大雁的叫声,智积就跑出去看。一看河堤那边,有三只大雁正围着一个婴儿叫,并将羽毛覆盖在孩子身上。智积禅师怕孩子冻死,忙将他抱了回来。可是智积是个出家人,不能,就把这孩子送到了一个叫李儒公的家里。李儒公家里原来只有一个女儿,看到又来了个男孩很是高兴,就收下了。因为不知道这孩子姓名,自己原来的女儿叫“季兰”,就根据孩子脸上的毛病,依行字取名“季疵”,“疵”就是毛病的意思。
陆羽七八岁时,李儒公一家要迁回原籍,陆羽不能同行,就到寺院里当了智积和尚的杂工。智积禅师看季疵这孩子聪明、好学,就想让他皈依佛门,成为自己的弟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是季疵却一心在儒家经典上。就这样季疵一直在寺中作杂役苦工。到了十一二岁时,为了生活,季疵离开了山寺,投奔了一个江湖杂耍班子。到了这里就是进入了社会,再用那个难听的“季疵”也不行了,他就自己为自己取了个正式的名。儒家的经典《易经》中有句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句话的意思是:鸿雁落到陆地上,其羽毛可以用来作舞蹈的道具。他就取了这句,自名陆羽,字鸿渐。这个名正好与他婴儿时被大雁的羽毛覆盖的传说相合,又与他的戏班生活相符。
智积是唐代名僧,据《纪异求》载,唐代宗时曾召智积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智积好茶,陆羽随智积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从那时起,幼小的陆羽已经对茶学发生浓厚兴趣。龙盖寺的杂役生活,就是陆羽成为茶事大家的第一步。
天宝五年(746年)陆羽作戏时,为竟陵太守李齐物所赏识,李齐物帮助陆羽离了戏班,一心从师研习儒学。从此陆羽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难民离开竟陵,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湖州相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积累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这一时期他又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而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陆羽28岁这年,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以后又经十几年的增补、润色,最后才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著作《茶经》。
让陆羽遗恨的是,直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自己到底是姓什么。一般认为陆羽生于公元733年,其实这只是他被智积和尚救下的那年,并不真是他的出生年。一般认为陆羽是竟陵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人,其实这只是捡拾到他的地方,他到底家在哪里也是个未知数。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连自己的姓氏也没有的陆羽,就是从这样的起点开始,不懈的努力,刻苦地追求,最后成为一代茶学大师,写下了不朽的《茶经》,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