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山里向茶 2023-02-12 02:14 编辑:admin 316阅读

服饰:

回族服饰不论男女都讲究整齐、美观、简朴舒适、干净卫生,不穿妖艳华贵的衣服,特别是男子不衣艳色,不着异冠;爱美但不以为奇,“淡妆浓抹总相宜”。平时,其款式与汉族服饰相似,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喜爱戴无沿圆小白帽,俗称“礼拜帽”,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男老者喜欢留胡须,以显尊严。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和最清白的色。在炎热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热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为回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之一。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人民认为这是女性的羞体,需要全部护严。回族人民戴盖头的习俗,是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较少,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后来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这种习俗带到中国。盖头多用纱、绸、布等制成,颜色有绿、白、黑及各种花色等。 不过现在开放了。可以不带。

在日常用语上面,回族人忌讳把宰牲说为“杀”,如忌讳说杀牛、杀羊、杀鸡等,应说宰牛、宰羊、宰鸡。忌讳说肥牛肉,只说壮牛菜、壮牛肉,忌讳说牛肥,说牛壮。忌讳使用“猪”字,凡使用猪字的词语,均是侮辱性骂人等等。

回族清真膳食主要以牛肉、羊肉、鸡肉、鸭肉、时鲜瓜果蔬菜及其他副食品为主,特别讲究清洁卫生,以鲜活为宜,未经宰杀的鸡、鸭、牛、羊一概不吃。忌食猪肉和用猪肉、猪油掺与制作的一切食品,禁吃狗、马、骡、驴和猛兽的肉,禁吃自死之陆地动物和动物的血液,忌饮酒吸烟。

回族清真菜点,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同时注意吸取外地或其他民族烹调精华,形成了煎、炸、爆、炒、蒸、卤、炖、烩和使用特产甜酱油的烹调技艺,突出地方风味,极大地丰富了清真菜肴的花色品种。清真菜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菜中独树一帜,独具风味。其烹调的各种菜以淡、烫、鲜香沙壮、醇厚回甜、富于营养为滇味特色。如油炸牛干巴、牛肠肚、凉鸡、冷片等。油香被视为圣洁之物,有丧喜事,煎油香请阿訇念经、分送亲友邻居品尝。回族人在吃油香的时候,要将油香的面子放在上面,要用右手掰着吃,不能一口口咬着吃。

回族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很讲究礼节,晚辈见了长辈,要停下来,向长辈问好,并主动用双手与其握手,俗称“拿手礼”,回族女性忌讳与异性握手。平辈之间、长辈对晚辈只称名不提姓,以表示亲切。晚辈对长辈按辈份称,如哥哥、姐妹、叔叔、娘娘、巴巴〔念第三声(爷爷)〕、奶奶等。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份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并不得在客人面前来回走动。吃饭时,先让客人吃,然后主人才动筷子,忌讳进食时出声音、喝茶用口吹或吸出声音。向客人倒水、加菜时,要向内拨、倒,很忌讳反手向外拨倒。陪客吃饭也很讲究,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回族人很讲究礼尚往来,婚丧大事都要互送礼物,以表示关心。

回族群众把饮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当过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家里来客人时,主人会热情地给您先递上一盅茶,端一些瓜子、水果类,让您下茶。茶,是连接友谊的纽带,不论是汉族大哥,还是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群众家里作客,会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浓。

婚俗:

回族人反对终身不娶不嫁,他们遵循“婚姻无贫富,必择善良”的准则,反对“问八字、争聘财”,提倡族内通婚,有条件的允许同外族通婚,但外族的一方必须经过入教仪式方可。云南南回族的婚俗别具特色,因居住在山川、城乡的不同,婚姻习俗也不尽一致。回族的婚姻一般经过恋爱、订婚和婚礼。回族青年恋爱自由,或自己认识,或经人介绍。有父母做主,但本人同意是前提。婚礼在阿訇的主持之下进行。订婚:若男女双方情投意合,愿结良缘,由男方父母托人向女方父母“提亲”,通过进一步接触、了解,男女双方都满意的话,由双方父母承办、举行订婚仪式,正式确立双方婚约关系。男子向女方送一定数额的聘礼,现在聘礼多为衣服、布料、金首饰和现金,聘礼多少、贵重根据男方经济条件而定,定婚仪式常常在女方家举行,时间为傍晚,届时,请阿訇念经,请亲朋好友和阿訇吃茶点、蒸糕。 婚礼:多在冬季举行,择日多为星期五聚礼日,头天晚上“吃茶”,到亲朋好友前来祝贺送礼。婚礼在下午举行,新郎在亲友、朋友的陪同下,到新娘家接亲,同时将结婚礼品送至女方家。新娘在亲朋好友陪同下,与新郎及迎亲人一起到新郎家,同时将嫁妆,送到新郎家。新娘接回家后,由阿訇为新郎新娘念“尼卡哈”(用阿拉伯语念证婚词 ),并问新郎新娘是否愿结为夫妻。回答同意后,由阿訇当众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结为夫妻。”并且告诫一对新人要互敬互爱,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后是热闹的“耍新郎”。 有些地方还要将公婆耍闹一番,新郎的父母被蜂踊而至的青年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墨汁或锅底黑灰,将脸涂黑,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新婚之夜还要“闹洞房”。青年男女们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既不出格,又使人捧腹不已,热闹异常。三天以后新郎陪新娘“回门”,即回娘家。

生礼:

起经名,回族也把起经名叫作起回回名,回族婴儿出生三至七天,一般都请阿訇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为其婴儿起经名,这已成为回族的一种悠久历史传统和习惯。阿訇将根据婴儿的性别,将崇高的圣人或圣女的名字选出一个告诉家人,待孩子懂事后再把其经名告诉孩子牢记。男孩一般命名为“穆罕默德”、“欧麦尔”、“达乌德”、“哈立德”、“易卜拉欣”等,女孩多起名为“阿依舍”、“法蒂玛”、“索非亚”等。这样给婴儿命名,一是为了纪念这些圣人、先贤,二是表示吉庆、祝愿。给婴儿选取经名时,可不依圣人、先贤和婴儿家中人的次序辈分,而与婴儿家中人的名字不重复就可以了。此外,凡半道归信伊斯兰教的成年人,也需请阿訇为其起一经名。 (不过现在有的人都省略了,都该为长辈起名)

丧葬:

主要是按伊斯兰教的习惯进行。回族人死亡称“无常”或“归真”忌用“死”字,把遗体称作“埋体”,称殡礼为“送埋体”,亡人的面容身体要美观清洁,埋体要经过修面、修胡须,理掉过长的头发,其他部位过长的毛发也要剪短或剃掉。还要修剪手指和脚趾甲,清除污垢。要用汤瓶浇水洗净埋体。

回族实行土葬,所谓土葬就是把尸体直接放入土中而不用棺椁,红河地区用竖井横穴埋葬,以示对先人的缅怀。回族的土葬不分贫富和职位高低,不分男女,不问老少,都用同样的“卡凡”(包死人的白布)包尸,埋在一块墓地里,占用同样大小的地方,以入土为安,一概不用任何殉葬品。若死者镶有金属牙或假牙也要取掉,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速葬是以死者在家中停放的时间短为好,一般是晨死、午葬;午死,昏葬;晚死,次日晨葬。若死者亲人在外地需赶至或料理后事需要时间准备,“埋体”在家一般只停放一夜,最多两夜,三日必葬。丧葬主人家不请客,不办丧饭,亲属邻居反而要送钱米资助。以示一家有难万家当,既节省丧家开支,又体现了回族的团结。

节日:

回族传统节日具有交流学习、贸易等文化特点。回族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在会礼前后,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少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亲朋好友的往来,一些平日有过误会、矛盾的,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问候,并表示道歉。近些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兄弟还互相交流经济信息等。

过年当然是阴历一月初一了。全国57个民族一起过年。只不过吃的食物不同罢了。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因为民族整体信仰伊斯兰教,故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

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

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宗教:回族民族整体信仰伊斯兰教,聚居的地方建有清真寺。

语言: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在回族群内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 中国回族穆斯林少年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在日常语言表达上,大量使用语气词

和带有感情色彩的叹词等。城市回族通用汉语。主要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

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服饰特别。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

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沧州、临夏、周口地区的回族善于练武。喜食炸油香。

族是以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汉、维、藏、傣、白等民族,以伊斯兰为强有力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

族一样,以认主独一为民族向心力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所共同认同并传承的、有一定本民族内在文化认同的思想符号形式。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从以阿拉伯语、波

斯语做母语的初期,到明末清初群体性使用汉语做通用语的千年历程中,勾勒出一个民族的成长史。但是要说明的是,回族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任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

文化属性。这种回族形式的华语言是汉语有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所以这正是回族通用汉语的原因,而非成为母语。所以,对于一个民族的语言创制任重而道远。回

族的语言中必然要凸显出回族的文化属性来。经堂语是可以说是回族的一种语言!因为他包含了民族语言的两个基本元素,其一,说着自己民族的事情,其二,凸显民族精神。回族人的文化属性毋庸置疑是伊斯兰,而回族阿訇们承担起了领袖及导师的作用,在演讲中,夹杂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又用汉语借此来表

述民族观点,通过每个星期五的演讲,这种古老的民族创制语言延续发展了下来!解放初期,曾有学者论证过这种语言作为一种独立语言的真实价值和意义,但是因

为这种语言是有局限性的,人民大众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也不现实,所以就被搁置下来!近几年,随着学者对经堂语的抢救性保护及完善,很有可能使这种古老的回族

语言传承并发展成为实用的语言。这需要回回民族自己进行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小儿锦是回族独立创造的通用语文字!由于在小儿锦中夹杂了大量阿拉伯

语和波斯语使得小儿锦又在某一方面来说属于回族的经堂语和生活用语都包涵的语言形式。说成是一种语言并不为过。小儿

锦的基础字母是以“古兰经”字母为基础的,回族人分散在祖国各地又根据自己所处的语言区创制了4个独有字母!在中亚的回族(东干族)传承了这种语言文字并

发展成为中亚回族母语,后在苏联时期用“斯拉夫”字母进行拼读,目前仍在使用。属于世界语言支系的一支。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

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 伊斯兰教

回族穆斯林做礼拜

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

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后至落日前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

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

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尼卡哈即

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认造物主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饮食方面,以牛、羊为主,禁食猪、马

骡、驴、狗、猛兽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类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烟(特别是草烟);行为方面,禁止赌博、斗殴、奸淫盗窃、损人利已,遭受侵犯可反

攻,开杀戮。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节日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节,在不同的地方还有阿舒拉节、姑太节、云人节等,以上节日都

以教历(回历)计算。回族穆斯林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住房、服饰、语言等方面大致与汉族相同,只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虽有经文,但也是阿拉伯文。回族的

婚姻与其他九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受伊斯兰教的约束。穆罕默德说:结婚是我们定制,背弃我的定制,不是我的教生。回族的婚姻必须遵循伊斯兰教的规

定,把结婚视为天命和圣行。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认为夫妻之道,必须彼此相敬相爱,爱之

以德,敬之以礼,夫治一外,妻治于内,相互谦让,相互帮助,反对互相猜忌,更不允许夫妻双方不忠,精诚一致,家道乃成。夫妻应孝顺双方的父母,教育子女遵

守伊斯兰之道,爱国爱家,奉公守法,尽国民应尽之义务,赞助公益事业,夫妻共勉,才能保证家庭的和睦幸福。回族穆斯林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订亲,并择婚礼

日期。订新叫吃粮茶,结婚要请阿訇赞圣证婚,赞圣就是赞美安拉促成了这一对青年的美满婚姻,并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讲授伊斯兰教常识,要求男女双方遵

守依玛尼(信德),背诵清真言,问他们各自的“经名”(宗教名字),若无经名便由阿訇为他们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迈赫尔”(礼物),因为礼物是

夫妻恩爱的象征。最后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礼必行之礼,有了证婚词,才能说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认。其后还要举行扒果活动,由阿訇事先把象征长生

不老的长生果、早生贵子的枣子、表示富贵的金属小钱及花生、水果粮、米花、核桃等吉祥物放置桌上,抓三把执于新郎事先准备的帕布中,(有的地方撒在新郎内

衣内),再交给新娘。待客人走后,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白头谐老,也是阿訇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婚礼结束,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举办较丰

盛饭菜待客,开宴前得请阿訇(或师傅)光道口,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才能开始就餐,但禁止喝酒。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

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

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

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

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

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

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

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

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

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居住在城市的回族,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馍配炒咸菜吃,

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馍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白炒肉、

芹菜炒肉、醋溜土豆丝、醋溜西葫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

子、韭饼等。

散居在各地农村、山区、牧区的回族,其饮食习俗多受居住地的影响。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以土豆、荞麦、莜麦、糜子、

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回民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带的回民,主

食与藏民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区农村的回族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

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

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

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拉面、馓子、、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

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阿拉伯穆斯林妇女生下小孩后,用

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

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宁夏回族还把穆斯林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

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

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又说“惟驼、牛、

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谓“佳美的食物”,马坚先生解释说,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

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羊肉成

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回民最喜爱的传统饮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饮

料,又是设席待客最珍贵的饮料。茶是回族人民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西北东北或西南,也无论是城市乡镇或农村,只要到回族家

做客,热情的主人都会首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酽茶。回族很讲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备有成套的各式各样的茶具。过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壶,一般都是银和铜制做

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现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壶、盖碗或带盖瓷杯,煮茶多用锡铁壶,夏天讲究用紫砂壶。

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相传至今,颇受回族人民喜爱。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每到炎热的夏季,

盖碗茶便成为回族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

族人还把盖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了客人时,热情的主人都会给您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您

下茶。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

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

喝盖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一则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

物,二则是促使冰糖融解。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

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族的节日是伊斯兰教的三个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

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

前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