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好吃的地方有哪些
成都好吃的地方有城北梁家巷、玉林街和科华路等。
成都特色小吃景点:
一、城北梁家巷、建设路街边很多宵夜的地方,推荐菜品:老妈蹄花,冷锅串串。
二、玉林街有个玉林串串香,旁边有家重庆冷锅鱼,玉林西路有家飘香火锅,玉林6巷里有家独门烧烤。
三、纱帽街那边有个糖醋烧烤。
四、科华北路蓝色加勒比广场有烤鱼,烧烤,跳水蛙,芋儿鸡。
五、胜利村有家“熊在烧烤”,味道非常巴适。
六、高升桥罗马假日广场有家重庆冷锅鱼,我喜欢吃白鲢。
七、科华路王府井里有家皇城坝小吃,老字号,算是比较集中的。
成都小吃那么多,成都本地人找得到好吃的就不说了,但是外地人来了一般要逛春熙路,这样就吃了春熙路边的小吃。其实春熙路边的小吃很多都不正宗,尤其是套餐,虽然看似什么都有了,其实什么都不正宗!
虽然春熙路旁什么都有,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再远点还有龙抄手和成都小吃城等等的店。。。。省略点,不然流口水了哦。。。。但其实味道都变了,不能代表真正的成都小吃,所以如果你是外地人,那你来了成都就不能只吃春熙路的小吃,这个不是最好的成都小吃。
比如夫妻肺片吧,青羊宫门口那家绝对比百盛边上的那家好吃。
还有韩包子,西御街那家也比王府井边上那家好吃。
还有在东城根街,维纳斯影楼对着的那家过桥米线,更好吃,恩,不对,说到云南的去了。
成都小吃太多了,彭州的九尺鹅肠(卤的,火锅的都好吃)和千层锅盔,爽啊!双流白家的肥肠粉,爽啊,其实青石桥的非常粉也不错,现在还多了个韩一粉,也挺有名气的。。。。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地球人都晓得。
川师和川大门口都有盘盘鸡,虽然是新疆的,但是也很好吃,可以推荐大家去尝尝。
还有成都的串串香(绝对和火锅及麻辣烫不同),其实玉林串串香并不是最好吃的,你要到成都周边的各个地方去尝尝,比如郫县的二姐串串香就很好吃。。。还有犀浦的五香兔头与卤鹅翅膀,强烈推荐犀浦一绝和王大笨这两家!那真的是一绝哦,不吃可惜了,何况那么近,交通又方便,我经常去吃!!
其他的相信大家都了解了,不多说了,想想成都的小吃,口水直流啊 !!
成都最好吃的小吃全部不在春熙路,外地人没时间走就算了,成都本地人可要到处走走啊。
对了,差点忘了,最好吃的卤肉锅盔(我是说我吃过的哈)在后子门,我每次看球都要去吃,那个爽啊!哪个有兴趣的,下次一起看中超,我请客去吃!!
其实成都的里脊肉和郡肝也好吃,两员钱一串,又辣又烫,吃完了再喝口珍珠奶茶,简直不摆了!!!
去武侯祠旁边的锦里,文殊坊.外地人来了一般要逛春熙路`
钟水饺、酸辣豆花、赖汤圆、叶儿粑、泡粑 、甜水面、夫妻肺片、龙抄手、珍珠丸子、肥肠粉、冒血旺、水煮肉片、冰粉、鸡丝凉面、凉串串、豆腐脑、韩包子、麻婆豆腐、担担面、莲茸层层酥、凉粉 、醪糟、奶汤面和钵钵鸡、黄粑、白糕 、龙眼包子 、跷脚牛肉、架烧白肉、口水鸡、玻璃烧卖、锅魁 、蛋烘糕、炒龙虾
龙抄手 春熙路南段68号 86676345
成都汤圆 石灰街5号 87764612
郭汤圆 北大街7号 86914881
赖汤元 总府街27号 86629034
悦宋风味小吃店 八宝街163号 86631791
综合名小吃 人民北路二段318-320号 86641791
成都小吃店 羊市街17号 86641138
成都小吃城 上东大街134号 86672037
陈麻婆 西玉龙街197号 86627005
竞成园(夫妻肺片) 总府街23号 86617171
夫妻肺片长顺店 长顺中街154号 86253359
夫妻肺片 上东大街132号 86672037
钟水饺 提督街7号 86753402
韩包子 红星巾路四段116号 86667191
韩包产商业场店 商业场特1号 86780784
成都餐厅 上东大街134号 86666085
市美轩 华兴正街53-59号 86625892
盘飧市 华兴正街62-63号 86750609
成都担担面 提督街41号 86744134
锅加锅
云南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
傣族编辑本段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则除了互相祝福外,还互相泼水为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届时五洲四海的宾客云集西版纳和德宏,热闹异常。白族编辑本段 人口约140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食俗: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服装:男子的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节庆: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苗族编辑本段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装: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食俗: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回族编辑本段 回族以7、13世纪东迁来的中亚、阿拉伯人为主,在与其它各族长期交往、融合中形成。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回族民间歌曲花儿在甘、宁 夏和青海一带广为流传,其中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莲花乡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儿盛会规模最大。 习俗: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婚俗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食俗: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着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 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服装: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回族阿訇的经文水平达到程度时,即举行穿衣仪式,穿上绿袍,戴上象征清真寺圆顶的帽子,并缠以白色头布,称为穿衣阿訇。 节庆: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开斋节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彝族编辑本段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纳苏拨、聂苏拨、改苏拨、撒尼拨、阿细拨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的节日很多,有密枝节、彝历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水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中国共56个民族 其中除了汉族其他55个都是少数民族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分别是:1 阿昌族 聚居于云南2 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3 保安族 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4 布朗族 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5 布依族 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6 中国的朝鲜族 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7 达干尔族 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8 傣族 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9 德昂族 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10 东乡族 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11 侗族 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12 独龙族 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13 我国的俄罗斯族 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14 鄂伦春人 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15 鄂温克族 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16 高山族 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17 仡佬族 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18 哈尼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19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20 汉族 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一般全国都有21 赫哲族 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22 回族 是中国信仰回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23 基诺族 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24 京族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25 景颇族 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26 柯尔克孜族 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27 拉祜族 聚居于云南28 黎族 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29 僳僳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30 珞巴族 居住在甘肃东南部31 满族 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32 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33 门巴族 居住在CZ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的居住地称为“隐藏地”,至今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34 蒙古族 游牧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广袤大地35 苗族 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36 仫佬族族 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37 纳西族 居住于云南38 怒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两岸39 普米族 居住于云南西北和四川部分地区40 羌族 居住于岷江上游,务农兼事畜牧41 撒拉族 居住在青海循化地区42 畲族 散居在我国东南部43 水族 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的东南部44 塔塔尔族 居住在新疆地区45 塔吉克族 大多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46 土家族 世居于湘鄂川黔边沿地区47 土族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东部和甘肃部分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48 佤族 分布于云南西南边陲49 维吾尔族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世代繁衍在西北部新疆50 乌孜别克族 散居在我人新疆地区51 锡伯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52 瑶族 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53 彝族 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54 裕固族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55 藏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 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56 壮族 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