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抹茶市场龙蛇混杂,用绿茶粉以次充好,由于价格低廉,成交量大,反而占据了多数市场。区别于市面上的滥竽充数的绿茶粉,贵茶欧标抹茶,结合了欧盟食品安全标准与日本顶级的抹茶制作工艺于一身,坚持做“安全、卫生、零添加”的高品质抹茶。
现在淘宝等各种渠道都会有卖,但还是要擦亮眼睛,不是每一家都是真货,所以只能买回来自己判定!
古人喝的茶跟现代人喝的茶一样吗?
我国茶文化有近5000年历史,也就是说基本同步于我国历史文明。古人喝的茶跟现代人一样吗?
我觉得,原料是一样,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茶的加工越来越精细化,品种越来越多元化,饮用的工具越来越高档化,泡茶的技巧越来越职业化。就像酒一样,再怎么加工,再怎么包装,再怎么饮用,酒还是酒。
茶文化本身是古人传留下来的习俗,我们本来就是学他们喝茶,只是多了一些花样与内涵而已!
我想从原料、加工工艺、饮用方法和礼仪等方面谈点看法:
1.就茶的原料而言,古今基本上是一样的。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菜、制茶、饮茶均起源于中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中“荼”便是茶 。当时是以药饮方式存在的,它是对茶叶最早的记载,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茶神陆羽的专著《茶经》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上古到唐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饮茶的历史、制茶的方法和产茶的地区,对后世许多有关论茶的著作有相当影响。《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笼统的说,一千年以前,中国已经形成了白、绿、青、黄、红、黑这六大茶叶体系。
2.就茶的饮用方法,在古代是不一样的,经历了上千年才发展成与今天大致相同的饮用方法了。茶叶开始饮用是从唐开始的,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唐代的煎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的泡茶法。唐代的煎茶法,即煮茶法,陆羽《茶经》记述,煮茶讲究三沸,三沸以上为老汤,不能用。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其时,除去黑云一样母状的水膜,加入适量的盐(与今大不同),以生水味。再经过二沸、三沸,煮茶完成,舀取茶汤于碗,即可饮用。宋代的点茶法,不再像唐代那样将茶末投入锅中煎煮,而是放入盏中,以沸水烹之。点茶法成败的关键,一是点,即注汤入盏;二是击拂,即以筅搅动。点的成功地茶汤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茶汤“面色鲜白”,二是乳花“著盏无水痕”。文人点茶可谓一门生活艺术,较之煎茶法,更讲技巧。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现今日本末茶法类似元明时点茶法。到明清,泡茶法兴起,直到今天大致相同。这种方法极为简单,将茶叶放入壶(盏)中,以沸水烹之即可。但文人不敢于如此平淡乏味,非要从中找出几点乐趣来,也就创造了很多方法,增添了雅趣。
3.就生产工艺上讲,经历了从吃到饮的过程。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宰相晏婴生平事迹的史书,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婴相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说的是晏婴身为国相,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之外,只有就是用茶叶做的“茗菜而已”。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三国时,魏国己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唐宋时,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清代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4.饮茶成为文化,有规范的礼仪。会茶就是主人有目的邀请客人前来议事、庆贺、游乐、酬恩、谢情等礼仪。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茶话会,也就是会茶的影子。《红楼梦》、《金瓶梅》等小说中有很多此类场景的描写。如《金瓶梅》第11回“一日正轮花子虚家摆酒会茶”一节描写了西门庆结拜的十兄弟会茶的情景。还可作为礼品,亲友搬迁、定亲、迎亲、新婚、生子等送茶为贺,文人雅士间以茶相赠,提高共同志趣,另外还有上下级间相互赠送,甚至还有国家的赐茶。作为国礼沿袭至今,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送给他二两大红袍,尼克松心中并不以为然,那意思是还有些嫌少。一旁的周总理得悉他心中所想,不由地笑起来,解释说:可别小看这点茶叶,主席可是把半壁江山都奉送了呢。一句话说得尼克松有些愣,怎么二两茶叶就能成半壁江山了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听周总理解释才知道,原来这二两茶叶,是产自武夷山的珍品茶叶“大红袍”,那时“大红袍”母树只有三棵,加上这种茶叶不好采摘,所以一年的产量少得可怜,统共不过五两左右。毛主席一出手就是二两,这可不就是给出“半壁江山”了么?尼克松一听,心中又是一阵感动,直言这份礼物实在是太珍贵了,并表示能得到毛主席的慷慨馈赠,实在是荣幸之至。2007年3月,在俄罗斯“中国国家展”巡展现场,胡锦涛主席向普京赠送了由中茶公司精心定制的国礼茶。“国礼茶”选用的四款茶品均来自胡主席家乡安徽,其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是中国传统名茶,普京连连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