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茶汤颜色认茶叶(茶汤色泽的评比应从)

山里向茶 2022-12-06 01:16 编辑:admin 312阅读

1. 茶汤色泽的评比应从

审评茶品内质的四个因子(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1)香气香气是茶品冲泡后挥发出来的气味。茶品的香气受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因素影响,使得各类茶具有独特的香气风格,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评比香气的纯异、高低和长短。

  纯异

  纯指某种茶应有的香气,异指茶香中夹杂有其他气味。香气纯要区别三种情况,即茶类香、地域香和附加香。茶类香指茶类原有的香气,如普洱茶的陈香等;地域香即地方特有的香气如兰花香、花果香等;附加香为外源添加的香气,如茉莉花茶。异气指茶香不纯或沾染了外来气味,如烟焦味、酸馊、油味等。

  高低

  香气高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即浓、鲜、清、纯、平、粗。所谓浓指香气高,刺激性强;鲜犹如呼吸新鲜空气,有醒神爽快感;清则清爽新鲜之感,其刺激性不强;纯指香气一般,无粗异杂味。平指香气平淡但无异杂味。粗则感觉有老叶粗气。

  长短

  即香气的持久程度。从热嗅到冷嗅都能嗅到香气表明香气长,反之则短??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是否正常(纯异),有没有异杂味(烟、焦、酸、馊、霉);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香气审评最适宜的叶底温度为55℃,超过65℃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香气低沉,不易辨别。香气审评时,还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抽烟、涂香水、香皂洗手等都会对香气鉴别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2)汤色

  茶品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泽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水碗。茶品汤色审评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清浊度三方面去评比。汤色审评要及时,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氧化变色。

  色度

  指茶汤颜色。茶汤汤色除与茶树品种和鲜叶老嫩有关外,主要是加工工艺决定了各类茶具有不同颜色的汤色。

  亮度

  指茶汤明暗的程度。亮表明射入茶汤的光线被吸收的少,反射出来的多,暗则相反,凡茶汤亮度好的品质亦好。

  清浊度

  指茶汤的透明程度,汤色透明无杂质,能透见底,清晰明了,汤色浑浊,漂浮杂质较多,浑不见底。

  (3)滋味

  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品不同的味感是因为茶品中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已。味感有酸、甜、苦、辣、咸、鲜、涩等。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味感是因为我们的舌头舌面上布满了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经过神经传递及大脑反应分析后呈现的不同味觉,舌头不同部分的味蕾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舌尖对甜味较为敏感,舌头两侧前部对咸味较为敏感,两侧后部则对酸味较为兴奋,舌心感觉鲜味和涩味,舌根则对苦味较为敏感。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等来评定级次。审评茶滋味要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

  浓淡: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弱:强指茶汤吮入口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吐出茶汤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中口味平淡。鲜爽: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口。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滋味平淡正常。在茶汤审评中有时会感觉不是很纯的滋味,可能与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注意区分就行。茶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评茶时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等,往往在评茶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茶滋味也是好的。茶香气、茶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相互辅证。

  (4)叶底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品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评叶底时还应注意看叶张舒展情况,是否掺杂等,好的叶底应具备亮、嫩、厚、稍卷等几个或全部因子。

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原因是其越陈越浓越香的特点,茶友追求老茶,实际上是追求更高品质的品饮体验。普洱茶和其他追求鲜爽的茶类不同,即使是优质普洱生茶,新茶阶段也涩感重、茶性寒,经过一段时间的陈放后,饼面颜色由绿转褐,香气、滋味、口感进一步提升,茶品综合表现更好,适口性更佳。因此更多的茶友苦苦追寻老茶,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老茶数量稀少,保存完好、茶品表现好的老茶更是稀少,且价格足以令人目瞪口呆。

除了年份和产量,普洱茶等级也会对普洱茶本身的价格产生影响,不论生熟,普洱茶大致分为:正品、精品、上品、珍品、孤品五个层级,所以它的价格也就有明显的不同

2. 茶汤色泽的评比应从哪里评

茶汤清亮,茶汤甘醇。

3. 茶叶汤色评比从哪几方面进行

按茶叶品质的高低,一般分为评外形(嫩度、色泽、条索、整碎、净度),茶汤评内质(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根据这些项目逐一进行茶叶审评,并按照评茶术语写出评语。

  一: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二: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以及各种名茶都有其一定的外形特点。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 重、空实;扁形茶评比是否规格,平整光滑程度等。

  三: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四: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茶叶审评各种茶叶均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五: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净度好的茶叶不含任何夹杂物。

  六: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等。茶叶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七: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而变化,但各类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明亮、红茶的红艳明亮、乌龙茶的橙黄明亮、白茶的浅黄明亮等。

  八: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剑性。

  九:叶底是冲泡后剩下茶渣。茶叶审评时是以芽与嫩叶含量的比例和叶质的老嫩度来衡量。芽或嫩叶的含量与鲜叶等级密切相关,一般好的茶叶的叶底,嫩以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 均匀一致。好茶叶的叶底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而焦叶、劣变叶、掺杂叶则不允许存在。

4. 评审茶汤滋味的适宜温度

温度以不超过110度为宜,时间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温度高低

温度高低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当温度升高时,茶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出来,而后香气伴随着水分蒸发出来,大部分香气成分中的芳香精油,类沸点均在150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温度应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过110度为宜。

通常较粗老的茶叶需较高的烘焙温度以藉焦糖产物掩盖粗老茶叶的粗菁 味;细嫩茶叶则温度不可太高,而延长时间以使茶汤滋味转甘醇而香味又能适当发扬为原则。

二、烘焙时间长短

同样温度下较嫩的茶叶耐火力较弱,烘焙时间宜缩短,反之较粗老的茶叶耐火力较强,烘焙时间需较长;粗制茶发酵程度较充足者,耐火力较弱,时间要缩短,反之要延长;外形紧结的茶叶耐火程度高,需较长的再烘焙时间,反之则缩短时间。

5. 茶叶汤色的审评的主要标准是

茶叶感官审评是审评员在规定的审评室内、利用规定的审评器具,通过自身的触觉、视觉、闻觉、味觉来审评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然后综合得分,判定茶叶的品质。也就是常说的五因子法。 比如绿茶,通常按3G茶、150ML容量审评杯、冲泡5MIN的方式进行操作。

6. 茶汤色泽的评比应从哪些方面

唐陆羽《茶经》三卷

陆羽《茶经》于758年前后写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三节: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四之器;下卷分六节: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

张又新于公元825年前后著《煎茶水记》一卷,书中指出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系;山水、江水、河水、井水的性质不同,是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的。古人对煎茶用水很讲究,品水评第。

唐温庭筠《采茶录》

温庭筠于860年前后著《采茶录》一卷,《通志艺文略》作三卷,其他各书都作一卷。俟后即不见记载,大概失于北宋时期。《说郛》和《古今图书集成》虽有《采茶录》,但仅存辨、嗜、易、苦、致5类6则,都是记事,共计不足400字。

唐苏廙《十六汤品》

《十六汤品》与现在茶汤审评技术有关。这卷书首先是陶谷的《清异录》所引,并说苏廙的《仙芽传第九卷》载作《汤十六法》,大概是从《清异录》抽出和一书的。《四库全书存目》题作《汤品》。万国鼎假定写于900年前后。

宋叶清臣《述煮茶小品》

叶清臣于1040年编《述煮茶小品》,这只是一篇510字的短文。

宋蔡襄《茶录》

《茶录》成于皇祐(1049—53年)中,至治平元年(1064年)刻石。全书700多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候汤、熁盏、点茶10条,论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条,论烹茶所用器具。

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该书于1064年前后写成,全书约3000多字,分绪论和8个题目。前5,分总叙焙名、北苑、壑源、佛岭、沙溪;后3,分茶名、采茶、茶病。

宋沈括《本朝茶法》

《本朝茶法》茶约1100多字,记述宋代茶税和茶专卖事。

宋黄儒《品茶要录》

黄儒于1057年前后写成《品茶要录》一卷,全书约1900字,前叙后记。其中分采造过时、白合盗叶、入杂,蒸不熟、过熟、焦釜、压黄、渍膏、伤焙、辨壑源沙溪等10节,论述茶叶品质优劣。

宋赵佶《大观茶论》

赵佶即宋徽宗,在大观年间(1107-1110),编成《茶论》。《说郛》刻本改称《大观茶论》。全书仅2800多字。无所不有。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色、香、藏焙、品名、外焙等20目。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熊蕃,建阳人,宣和年间,北苑贡茶极盛,熊蕃亲见当时情况,遂写此书。《贡茶录》只列各种贡茶的名称,没有形制,蕃子克乃绘图附入,共有38图。并将其父亲所作《御苑采茶歌》10首附在篇末。

宋唐庚《斗茶记》

这篇短文400字,政和二年(1112年)和友人烹茶评比,写成这篇记。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

该书是赵汝砺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做福建路转运司主管帐司的时候,为补充能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的不足而写的。全书正文2800多字。旧注约700字,汪断壕增注2000多字。

7. 茶汤色泽与水质密切相关判断对错?

第一,茶汤浑浊说明茶水里的物质丰富,而这些物质大部分是茶芽身上的茸毫。

所以会形成做干茶白毫显露、茸毫比较多的特点(一般装茶叶的袋子也会附着茸毫),当我们冲泡时,茸毫脱落与水交融,所以会出现短暂的浑浊,稍微搁置一会即可。所以茸毫多不代表茶叶不好,反而会使得口感更加鲜醇、茶汤口感更加丰富。

第二,水质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也很重要

按照茶圣陆羽《茶经》上所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说山泉水最好,不过,根据实际情况,以自来水或者桶装水居多,当使用自来水时,自来水因有消毒物质,也可能出现茶汤浑浊的情况,办法是将烧开的水稍微搁置一会儿再使用。

第三,特别注意冲泡方法和浸泡时间

冲泡较为细嫩的绿茶,一般来说水温要适当,温度控制在80~85摄氏度。如果注水过猛,水温太高,或者茶水浸泡时间太长,茶叶内含物质析出太快、太多,就极其容易产生浑浊现象。

8. 茶汤的色度主要从三方面评比

能喝。

生普泡出来浑浊原因为:嫩度高的普洱生茶尤其是春茶的芽头,干茶所含绒毛质较多,一经高温冲泡,立马脱落在水中,形成混浊现象;另外撬茶过程中,茶饼撬得太碎,投茶时茶碎末较多,一经冲泡,茶碎末会融入茶汤之中,导致茶汤呈现显着的漂浮物,进而形成茶汤混浊现象。

生普泡出来浑浊:

1.质料嫩度过高,呈现“毫浑”

关于一个嫩度过高的普洱茶来说,尤其是春茶的芽头,其上绒毛多,一经冲泡,立马脱落在水中,形成“毫浑”现象。假如你遇到了这种状况,那么祝贺你,你买到好茶了,这是茶质量料等级高的证明,嫩芽上具有丰厚的茶氨酸和茶多酚等物质,不只味道丰满,更对人体有利。

2.制造过程中,附着杂质或枯燥不及时

普洱茶的制造多为手艺,在杀青、揉捻过程中,假如附着了杂质,而后期的拣剔过程未能有用去除,则会形成茶汤污浊现象。别的,揉捻之后,未能及时枯燥,也可能会形成茶汤污浊。

3.撬茶碎末过多,请温柔对待你的普洱茶

撬茶过程中,撬得太碎,或许投茶时茶碎末较多时,一经冲泡,茶碎末会融入茶汤之中,导致茶汤呈现显着的漂浮物,进而形成茶汤污浊现象。假如是这种状况,茶友可别去诉苦茶本身欠好咯,提高自己的撬茶水平才是王道。

4.后期仓储不到位,转化不稳定

普洱生茶一直以来有着“越陈越香”的美誉,仓储可以说是普洱茶的第二生命。寄存妥当的普洱茶,其茶汤天然越发透亮,但若处于高温高湿的状况下,普洱茶高速转化,进而还会产生其他霉菌,导致茶汤污浊,口感失调。

5.普洱生茶,茶汤冷后呈现絮状物

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俗称“冷后浑”,茶友们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姓名——茶乳酪;其物质基础是茶黄素、茶红素与咖啡碱的络合物。这种络合物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凹凸而改变,温度高时溶解,温度低时(40摄氏度以下)呈乳凝沉积状况。冷后浑的程度、色泽往往与茶的质量有很高的相关性。是否产生冷后浑及冷后浑的色彩怎么首要决定于茶黄素的含量,茶黄素含量低的茶不容易产生冷后浑。冷后变浑的现象,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上常有体现,并且只呈现在高级晒青毛茶的汤色里。

9. 茶叶审评中的色泽

茶叶制作过程中要炒茶(杀青),高温使叶绿素从叶绿体中释放出来,高温还会改变茶叶的细胞壁通透性,使叶绿素可以渗出细胞。泡茶的时候看到的颜色是茶叶细胞内色素的颜色。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部分。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

水溶性色素有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及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条红素和茶褐素等。

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

10. 茶汤色泽的评比应从什么开始

  上等大红袍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  评判大红袍优劣的几个方法:  

1、香气。  辨别大红袍茶叶 香气是否纯正、高低和长短。香气以高而持久者为好,其次为香高而不持久者,香低而短者品质较差,凡有烟、焦、酸、馊、霉、闷及异味的品质最差。  

2、汤色。  是大红袍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俗称“水色”。评大红袍汤色主要看茶汤的深浅、亮暗、清浊等。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汤色要求,毛茶评审以嫩绿色为上品。审评大红袍汤色必须在审评滋味前进行,如果先尝滋味,茶汤减少,各碗容里不一,碗中汤色就深浅不一。  

3、滋味。  大红袍茶叶是饮料,滋味的好坏是决定大红袍品质的关键因素。审评滋味必须掌握茶汤温度,过热过冷都会影响滋味评审的准确性。太热难以辨别滋味;太冷滋味开始变化,回味转苦或淡,鲜味转弱。尝滋味的最佳汤温为100度左右。汤味有浓和淡、强和弱、醇和涩、甘和苦、爽和滞之分,还有焦、烟、馊、酸及其他异味等。大红袍茶叶不同,滋味要求是有区别的。大红袍茶叶的滋味是以醇和爽口回味转甘为好。  

4、叶底。  审评大红袍叶底的方法,是将浸泡后的大红袍茶叶全部倒在叶底盘中或杯盖上,用手指铺平拨匀,观察叶底的嫩度、色泽、匀度。叶底嫩度以嫩叶、茶叶大小开面含量多少来衡量。用手指压叶底有柔软感,呈平伏状的表示嫩度好。叶表面光滑有亮光的嫩度较好,粗糙有皱纹的嫩度较差。看叶底色泽,主要看色泽的调匀度和亮度。大红袍叶底以嫩绿、黄绿、明亮者为好,深绿色较差,暗绿、青绿为次,最忌红梗红叶、病虫斑、焦叶等。总的来说,审评大红袍要从叶底的老与嫩、厚与薄、软与硬、暗与亮等方面去评比,凡嫩、厚、软、亮的叶底表明毛茶品质好,凡老、薄、硬、暗的叶底都属品质低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