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法和茶艺表演的串词
茶文化是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今天请欣赏幼儿园茶艺表演。
2. 书法茶室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在这样烦躁的社会中生活,我们都有那么一刻希望能够彻底地放空自己,让一切的烦恼和忙碌暂时搁置,享受哪怕片刻的宁静。在家开辟这么一个品茶静心的小角落,或感受平静、放松自我,或三五好友品茶谈心,一定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吧。
茶室的装饰离不开墙壁挂画,品茶赏画是多么雅致的一件事,那么茶室应该如何挂画呢?茶室之美,美在简素,美在高雅,张挂的字画宜少不宜多,应重点突出。张挂字画是供人欣赏的,为了便于欣赏,画面中心以离地2米为宜。挂画时应注意采光,特别是绘画作品,在绘画时光源常来自左上方,在向阳的居室绘画作品宜张挂在与窗户成直角的墙壁上,通常能得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茶室挂画欣赏:
石荣禄四尺横幅竹子画《竹石》
竹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的象征,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的弹性、精神的真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常赞美竹、咏竹、画竹、写竹,它们有着虚心亮节、潇洒挺拔的君子风度,世人常用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以竹的品质为自己品格的发展方向。
这幅作品既有水墨画浓淡得体、黑白相间、干湿相济、以墨取气、以墨取韵的润泽华滋之美,又有石荣禄先生对竹子沐雨栉风、顶天立地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竹子正直君子气质的理解, 做到了人画竹,竹化人的境界,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国家一级美术师石荣禄《梅兰竹菊四条屏》
中国画中的“四君子”题材,是文人品格的象征,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代表着文化人的审美追求。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之花,坚强、高洁、谦虚,它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百折不挠。兰,孤芳自赏,不以无人欣赏而不开,寓意着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气节,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文人墨客们引为同道。中国文人的居室中大多都植有竹子,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菊花清雅高洁、花型优美,色彩绚丽,自古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其以恬淡隐逸、怡然自得的品性,独立于世外,成为君子自得自乐,不为俗世所扰的精神象征。
王一容四尺斗方工笔花鸟画《韶华长驻》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两只绶带鸟在枝头吟唱的情景,传说寿带鸟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寓意着幸福长寿,它的叫声吉利,音调似“求福——求福”,因此在国画中常借用寿带鸟的美好寓意表达良好的祝愿。此作品落款韶华长驻,也是代表青春永驻的意思,与题相扣。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潭把卷。”偷得浮生半日闲,沏一壶清茶,慢煮时光与墨香,友人,无论是哪一种彼此的相逢都是最惬意的午后。
3. 茶艺书法作品欣赏
1 茶隐韵于清香之中,三味包含天地之气,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书法是艺术的瑰宝。2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斜阳外,寒鸦数声过。”这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个。3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茶道、茶艺等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三字书法则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4. 茶学书法
陆羽(733-804)人称”茶圣“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诗词,善于书法,因著述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
陆羽的身世坎坷凄凉,极富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上饶县志》以及陆羽《自传》记载,陆羽大约出生于唐玄宗时的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幼时被弃于天门竟陵的一座小石桥下。当时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路过小桥时,听到群雁哀鸣和婴儿的啼哭声,禅师寻下桥去看,发现一个婴儿冻得瑟瑟发抖,啼哭不止,一群大雁惟恐婴儿受冻,都张开翅膀为婴儿遮挡寒风,于是禅师抱回婴儿到寺中抚养。后人把这座小石桥称为"古雁桥"。桥附近的街道,称"雁叫街",街口的一座牌坊称为"雁叫关"。
因为婴儿无姓无名也无法访得父母是谁,智积禅师便用《易经》卜卦,为婴儿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禅师按照卦辞为婴儿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此事在《唐国史补》和《新唐书 陆羽传》中均有记载。
陆羽长大后,智积禅师教他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教他煮茶。陆羽虽然生长在寺庙之中,与古佛青灯黄卷为伴,但他执意不愿削发为僧。智积禅师见陆羽桀骜不驯,罚他"扫寺院、洁僧厕、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没有屈服,于十二岁那年逃离寺院做了伶人。
陆羽虽然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他聪明过人,且机智幽默,不但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河南尹李齐物被贬为竟陵太守。李齐物到任之后移风易俗,励精图治,且慧眼识英才,他十分赏识陆羽的才华和抱负,并且非常同情陆羽的身世。李齐物不仅赠送诗书给陆羽,而且介绍陆羽去火门山(今天门市佛子山)邹夫子处读书。陆羽在读书之余,常在龙尾山(今天门市李场镇与石河镇交界处)采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邹看他爱茶成癖,便请人在火门山南坡凿了一眼井,后人称为"陆子泉"。此井清澈如镜,甘冽醇厚,四季常盈,现在佛子山镇的村民们仍用此泉饮用、灌溉。火门山求学,使陆羽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这对陆羽后来成长为唐代著名文人,被尊为"茶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在这一年,陆羽也揖别了邹夫子离开了火门山。崔国辅比陆羽足足长四十六岁,但这一老一少,一官一民却结为"忘年之交"。他们交游三年,常在一起品茶鉴水、谈诗论文、谑笑永日,友谊至深。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 牛及文槐书函相赠。崔国辅与陆羽的雅意高谊被载入了《唐才子传?崔国辅传》,传为千古美谈。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陆羽随着陕西涌向南方的难民渡过了长江,沿着长江对今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至德二年春(公元 757)陆羽流落到太湖之滨的无锡。到无锡后,陆羽结识了无锡尉皇甫冉。后来陆羽来到吴兴,结识了唐代有名的诗僧皎然,并同居妙喜寺三年。陆羽与皎然心灵相通,相见恨晚。陆羽与皎然的佛俗情缘达到了生死超然的境界,他们的情谊亦被载入了《唐才子传》,为后人所仰慕。
上元元年(公元 760年)陆羽结庐于苕溪之滨,开始了他"闭门著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陆文学自传》)以及"细写《茶经》煮香茗,为留清香驻人间"的隐居生活。在他隐居期间,一方面继续游历名山大川访泉问茶,广泛搜集资料,一方面同名僧高士保持交往,寻求知音,共研茶道。在结庐苕溪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秋,陆羽撰写了(《陆文学自传》)。由于陆羽的诚信人品以及对佛学、诗词、书法的造诣,特别是渊博的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艺,为他在浙江湖州士官僧俗各界赢得了崇高的声望。特别是永泰元年,陆羽的《茶经》初稿完成后,社会名流们争相传抄,广受好评,使得陆羽的声誉日隆。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唐代大书法家、大政治家、大诗人颜真卿到湖州任刺史,当时已有一定声望的陆羽和皎然、皇甫曾、皇甫冉、张志和等一批湖州的高僧名士都汇聚到了颜真卿的周围。陆羽的品学才识深得颜真卿的赏识,大历八年到九年,陆羽成为颜真的幕僚,并参与了大型韵书《韵海镜源》的修编勘校工作。
陆羽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茶经》写作过程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时间。据《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考证:陆羽著《茶经》经过学茶启蒙阶段,鉴泉品茶阶段,江南考察和闭门著书阶段,以及修改充实成书阶段,直到建中元年(公元 780年)左右才完成。陆羽以他的人品和丰富的茶学知识名震朝野,朝延曾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陆羽都婉辞圣命。陆羽在成名后的晚年,依然是四处品泉问茶,先后到过绍兴、余杭、苏州、无锡、宜兴、丹阳、南京、上饶、抚州等地,最终又返回湖州。于贞元未年(公元804年)陆羽走完了他皓首穷茶之路,悄然逝去,葬于浙江湖州市郊区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杼山。
5. 书法茶艺表演起什么名比较好
我个人觉得,关于传统文化的话,是有很多讲究的。其实取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组名并不难,尤其是小学生的,因为小学生所学到的词语和个人的想象是比其他的年级要简单的。
中国的传统化有很多,例如茶道、毛笔字、古诗词等等那么现在回归主题,我觉得用 诗文 比较符合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