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茶的起源历史是什么?

山里向茶 2022-04-24 14:42 编辑:韦伊 145阅读

花草药或称花茶、草茶、药草茶,英文名为Herbtea,意思为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或皮等部位,单独或综合干燥后,加以煎煮或冲泡的饮料。其产生的自然香气与特殊口味,是我们称这种非茶(茶叶)之茶为“茶”的原因。英文Herb一字是由拉丁班erba转变而成,源于地中海地区的古语,就是“草”的意思“Z ”在中文翻译成“药草”或是“花草”。     在印度和中国茶出现以前,花草茶早已被广泛地运用了。由于它不含咖啡因,对健康很有益,所以很早就被用作疗方。追溯人类运用花草作为烹饪或医疗之用的历史,最先是五千年前幼发拉底河的苏美利亚人已经开始使用茴香和百里香;印度的传统医学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而且至今仍在沿用呢!古埃及人最爱洋葱和蒜作为药草处方,此外,古埃及人以象形文字将药草处方记录在纸草书上!而公元前一世纪(约在公元前1065~711年之间)中国完成第一部较完整的药草志〖神农草本经〗,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包括甘草、姜和黄芪根等。而第一世纪的一位希腊名医狄奥斯哥底,在它的草本经理面也列举了500种的植物疗方,纪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提到利用菩提木盒保存花草。    在中古时期,古老的植物疗方都是世代相传,但是一直都没有一套统一的医疗方法,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祖传秘方。另外,当时的教会虽然强调信仰的力量可以治愈百病,但许多教士仍然保存了早期希腊罗马时代的医疗用书作为治病的参考,并自己种植各种药草,以它们作为疗方来替教区的民众施行医疗,有时也将这些花草用作调味料。十六世纪时,妇女们会在出门时,挂一个布做的小袋子在身上,里面装着多种有香味的花草,例如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柠檬等,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它们的香味,而是为了防止外面的细菌感染。    公元1597年时,英国约翰˙杰洛引进地中海的花草植物到英国,根据他的亲身经验,指导并详述花草的实用价值,出版的《药草简史》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英国最早的药草书籍之一。    十八世纪中期,就有专家建议饮用属性较温和的药草花茶,来替代一般茶叶。专家就宣称:“过度饮茶会伤害神经,造成颤抖、麻痹、忧郁发作等疾病。”当时,一般的乡村医生就曾建议饮用属性较温和的薄荷类、鼠尾草植物或黑莓药等花草茶,可惜很少有人相信这个忠告。    当早期的英国移民至每周大陆时,他们与当地的印第安人互相交换药草疗方知识,许多美洲土产药草后来还被带回欧洲大陆继续沿用呢!    19世纪之后,西方的医疗机构开始偏重化学疗法的使用,但是一些负担不起医疗费用的人,或是不喜欢现代医技的人,都仍继续使用药草疗方。    1994年JEKKA MCVICR详述300种花草植物,运用在化妆品、烹饪及医疗上的功用,并强调花草庭园之乐。    当我们享受花草的妙用与芳香之际,如果更进一步了解花草与人类间关系的发展,就能深刻体认到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带来难以胜数的益处。花草的定义相当的广。草本植物因其香味、刺激性或其他好处而将整株或部分干燥后利用,包括了根、茎、皮、花、枝、果实、种籽、叶等,都可以称为花草,它的成长期较木本植物来得短,且方便取用,用途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大部分是用在医疗、食物调味、美容及染色等方面 按此广泛的定义,一些我们日常所食用的蔬菜、香料(spice)都属于花草植物,譬如迷迭香、鼠尾草及百里香等用来促进肉类美味的香料,也能冲泡成花草茶单独饮用,分别具有安定神经、消炎及止咳的疗效在牛津英文辞典中甚至将spice和herb归在同一条目下,不过前者多半特指能增进芳香或提味的植物产品,而后者多指如薄荷等具有芳香叶片的植物。     花草花茶来自老祖先治疗疾病的构思,自古以前,无论中西方在疾病的治疗上均赖以植物的有效成份;而生化科技的进步,人们渐渐依赖快速的合成西药治疗,却淡忘了古老的秘方。健康药草花茶只是重新找出这些古老而有效的自然成份,提供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作调理平衡之用。    人们使用花草茶已经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关于花草的知识、用途与故事,一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地发展,它象征着生命与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经由对花草茶的认识,我们得以更加了解大自然的奥妙,如同印第安人的沤歌一般,它正是大地之母所给予人类的永恒恩赐。

  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  据明朝顾元庆(1564-1639年)《茶谱》的“茶诸法”中对花茶窨制技术记载比较详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称。  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又如“莲花茶,仅日末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挚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对花茶的窨法,原料选择、取花量、窨次、焙干等原始的窨茶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与现行的工艺原理是相通的,这时的花茶才称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一书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记载,证实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产。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有买卖,这时北京涌现出不少茶庄,“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